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落後於別的孩子,一天到晚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認為孩子學得越多,就會比別的孩子越優秀。其實這種觀念並不完全正確,他們沒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什麼,這也是很多家長沒有看清楚的一點。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比對孩子知識的灌輸更重要。中國有句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育孩子時同樣要加以借鑒。
應變能力:讓孩子學會隨著情況變
男孩一旦能夠獨立行走,便“走上”了社會。麵對紛繁複雜的生活環境,麵對突如其來的事態變故,要保證他的健康和安全,父母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就一定要隨時注重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使孩子掌握高超的應變技巧。
蔡子文是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活潑愛動,喜歡與同學們一起玩耍,看見媽媽洗衣服燒飯時也會在後麵跟著學。見到爸媽的朋友,還會像小大人似地打招呼,凡是見過蔡子文的人都誇他是個懂事乖巧的孩子。但蔡子文的媽媽認為男孩學做家務沒有出息,與小朋友在一起玩以後就會越來越貪玩,對大人們的禮貌也沒有必要如此早學。她認為蔡子文當前的任務就是學習,隻要學習好了,就一切都有了。
蔡子文的媽媽為了能使兒子改變生活方式,一心隻撲在學習上,她舉了很多別人考上大學後才能擁有一切的例子,並且告訴蔡子文,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就沒有飯吃,就得像乞丐一樣,穿著破爛的衣服,拿著破碗到處討飯吃。可能是蔡子文聽懂了媽媽的話,也可能是蔡子文被媽媽一次次描述不好好學習以後的恐怖景象嚇住了。慢慢地,蔡子文變了,他放學後就回到自己小屋裏,吃飯時也沉默不語,媽媽做什麼事情也不上前幫忙了。
有一次,蔡子文的媽媽在炒菜時,因為外麵有人喊,就讓蔡子文幫著翻翻菜,沒有想到,從外麵回來後,蔡子文一直在那裏來回翻菜,而菜卻早已爛得不成樣了,蔡子文還沒有把火關掉。而這些事情,是蔡子文很早的時候就能跟著她做的事情。
蔡子文父母的朋友現在見到蔡子文時,也很驚訝他現在的狀況,蔡子文不僅不愛與他們打招呼了,表情也變得冷漠了。蔡子文的媽媽這時候才意識到隻注重學習的惡果。
應變能力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能力之一,擁有了應變能力,才會生活得如魚得水,才會較容易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而這一項能力,需要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進行有意識的培養,而不應該隻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那些認為孩子學習好將來什麼就都不缺了的父母,不僅觀念陳舊,可能還會因此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在如今科技、經濟等迅速發展的社會裏,應變能力顯得尤其重要。沒有應變能力,隻守著滿腹的死知識是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的。所以,父母們應該從隻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轉向多方麵、各角度地對孩子進行培養,這樣對孩子才是負責的,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才是有益的。
(1)培養孩子隨機應變的靈活思維。培養孩子隨機應變的靈活思維,孩子遇突發事件時才會冷靜、不慌張。
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隨機應變的靈活思維,這樣才能增強孩子在遇到事情時的應變能力。但是,父母要讓孩子分清應變能力與說謊的區別,不能把兩者混淆在一起。
(2)培養孩子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孩子小,對生活中很多事情自己不能辨別,這就需要大人進行引導與教育。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突發事件來臨時進行正確判斷,從而脫離險境。
父母平時要有意識地給孩子講一些社會中的不良事件,讓孩子知道哪些人是壞人,不可相信。同時要教會孩子遇到類似事件時沉著應對,做到隨機應變,以增加孩子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3)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有意識地讓孩子去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或者參與富有挑戰性的活動,這樣孩子在實際的操作中,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動手實踐,應變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與加強。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增強動腦、動手的能力,必要時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鍛煉的次數多了,孩子的應變能力就得到了培養和加強。
記憶力,把孩子培養成學習的天才
人的一切活動,從簡單的認識、行動,到複雜的學習、勞動,都離不開記憶。記憶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過程,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和再現幾個環節。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
小楠出生在幹部家庭,生活條件很優越,父母對這個獨生子比較嬌慣。他性格活潑,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說話聲音細而幹脆,是一個很機靈的孩子,但學習成績一般。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希望他能升入重點中學。但從目前的學習成績看,距進入重點中學的差距很大。為了提高他學習能力方麵的不足,母親送他來到兒童智能培訓中心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