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性成熟的心理需要。中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從10歲到18歲),他們的身高、體重迅速增加,性器官明顯發育並出現第二性征。女子初潮和男子第一次遺精的出現,意味著中學生已進入性成熟期,他們的性意識迅猛覺醒,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有了接近異性、了解異性的願望和需要,甚至對異性產生愛慕。他們開始探索和嚐試相戀的奧秘和甜美。但由於學校對中學生戀愛的各種禁令及家長的約束,使他們在戀愛的問題上多了一些渴望,少了一些行動。而網絡的虛擬性所提供的隱蔽而安全的環境,無疑為中學生馳騁自己的愛情幻想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最後,排遣孤獨與寂寞的心理需要。現在的城市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有的往往隻是父母的說教和無盡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與父母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許多父母為了生計,在激烈競爭的現實麵前已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孩子難得與父母談心,甚至見麵也很困難;而學校對中學生的關心側重於學業而非情感,這樣伴隨孩子的必然是內心的孤獨、寂寞,上網聊天便成了他們解除寂寞和孤獨的途徑。網上自由寬鬆的環境,可以使他們盡情傾訴,如果網友是異性,日久便會生情,發展為“網戀”。當然,也有些中學生為了擺脫孤獨與寂寞,刻意到網上尋找“網戀情人”,甚至“網婚”。
在“網婚”中,青少年普遍認為“在虛擬社區裏可以不必受任何社會道德的約束”,這種理想化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落差將造成人格分裂,這對人是一種潛在的傷害。
一是造成青少年責任感的缺失。“網絡婚姻”與現實婚姻的模樣似乎相差無幾,可以說現實婚姻所需的要素幾乎都可以在“網絡婚姻”中找到,但唯獨沒有責任感。參加“網婚”的青少年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他們衡量能否“結婚”的標準也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兩人覺得合適就“結婚”,出現問題就“離婚”,絲毫不講責任,這會使青少年對家庭、婚姻的理解產生扭曲。青少年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鍛煉與異性相處的能力,為將來真正的婚戀做準備,而“網絡婚姻”提供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標準,這會讓青少年在今後真正選擇伴侶時產生誤解,對真正的婚戀失去責任感。
二是“網婚”易導致現實婚姻破裂。“網絡婚姻”處於一種相對完美的狀態。雖然也需要照顧家庭、料理家務等,但這僅僅需要點幾下鼠標就可以完成,與現實婚姻中所要遇到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問題完全不同。在“網絡婚姻”中,少男少女們更多的是詩情畫意,手拉手逛街、看電影,充滿浪漫。這會使婚姻在青少年心中形成超現實的模式,造成今後在現實婚姻中產生巨大落差,從而導致婚姻破裂。
三是意誌薄弱,更易沉迷。一些意誌力薄弱的青少年,容易沉迷於這種虛幻的世界,尤其是家庭缺少溫暖或學習壓力較大的孩子,網絡中的美好和虛幻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使他們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可能會同意與網友有進一步的接觸,當一切回到現實中時,美好不再存在,就容易產生衝突,使孩子受到傷害。
四是受傷感強。由於網上談戀愛看不到對方,往往無所不談,赤裸裸地把心掏出,所以感情發展神速,而且也更深入。一旦他們失去網上情人或被遺棄,所承受的內心痛楚不是外人所能想象的,傷心失望的程度也許會比真正失戀還深。
孩子是不是陷入了迷途,父母應該做到心裏明白:
(1)留心觀察你的孩子。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當孩子提出一些與婚姻或性有關的問題時,這表示孩子有可能已經涉足“網婚”。此外,涉入“網婚”的孩子上網時間會比較固定,因為“網上家庭”也是需要經營的。
(2)注重交流和引導。發現孩子“網婚”不要震驚,更不要粗暴地阻止,交流和引導最重要。父母可根據孩子與自己的親密程度,由一方或雙方與孩子一起進入“網婚”,要以理解的心態和孩子共同探討。例如,母親可以向子女提出在網上見一見他們的小朋友;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以朋友的身份幫助他解決,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感覺。家長應該把這個問題看成是了解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一個契機,這樣也有利於提前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婚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