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幫男孩跨越青春期障礙(3)(3 / 3)

五是有利於預防青少年的性犯罪行為。加強性科學知識的指導和教育,可以抵禦黃色淫穢讀物、音像製品和西方社會“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對青少年的誘惑和腐蝕,有效防止青少年性犯罪的發生。

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麵談性呢?青春期教育大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個方麵。教育內容的安排與選擇是以性生理知識為起點,性心理指導為特點,性道德教育為重點。通過性教育使青少年正確認識青春期身心的發展變化,注意保護身體,養成衛生習慣,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懂得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具有自我控製能力,能正確對待男女之間的友誼,珍惜青春年華。

在這方麵,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1)采取開明的態度。性知識解除性愚昧,帶來性道德。封鎖這方麵知識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孩子從非正常渠道獲得的非科學性知識危害更大。

(2)給孩子一本關於青春期的科普讀物。如果你的觀念確實很傳統,認為很難和自己的孩子溝通有關性方麵的問題,那麼就嚐試買一本適合孩子閱讀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讀物,讓孩子自己啟蒙。孩子自己閱讀,自己琢磨,比咱們在一旁喋喋不休要科學多了。家長要注意兩點:一是書的選擇一定要適當,選成《性知識手冊》就超量了,應選針對青春期孩子的科普讀物;二是書選好後,不一定當麵交給孩子,可以好像是無意一般放在桌上,不必叮嚀,他自會拿去閱讀。要給像含羞草一樣敏感的孩子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

(3)通過瑣事對孩子進行觀念滲透。所謂觀念滲透,是為了避免生硬灌輸、直接說教而采取的一種議論生活中其他教育素材,以傳遞性道德教育觀點的暗示方法,這對初中生是有明顯導向性的。例如,電視劇中一位姑娘輕率地許身於人,我們家長歎息一番、議論一番,還可以假設姑娘婉言謝絕的情節來續編後麵的故事;再例如,將報紙上受騙少女、誤入歧途少年的一些案例作為一家人談論的話題,在議論中,表明成年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審美意識。這顯然比叮囑孩子、耳提麵命要有更好的接受效果。

(4)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對他們的變化予以肯定。少男或少女在上廁所、洗澡或從事某些活動時,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身體。而父母作為他們最親近的人,也可以在有意或無意間觀察到他們的體象。這時,父母的表態相當關鍵,其所起的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對孩子今後的觀念形成影響很大。要注意孩子身體的變化,對他們的第二性征給予肯定和讚美,可以談一些自己身體狀況發展的情況,幫助孩子了解身體結構、生理衛生、心理需求,並引導他們正視自己。

電腦那端的小朋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早戀就成為讓家長萬分頭痛的難題;幾年前,我們似乎還在對“網戀”瞠目結舌;如今,隨著網絡的普及,另一種高科技形式的“早戀”,以更加隱蔽、更不易為家長所察覺的方式,大舉入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它就是“網婚”。

“網婚”,即“網絡婚姻”。在家用電腦的基礎上,隻要有一條電話線和一隻“貓”(調製解調器),“網絡婚姻”之路即成通途。利用語言、圖片所創造出來的刺激場景和虛擬溫情,使那些尚不知婚姻真諦的少男少女,熱衷於這種虛假的“卿卿我我”,毫無遮攔地談“情”說“性”,其造成的危害,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日益顯露出來。

而這種新興網絡遊戲的高明之處,在於成功地擺脫了家長、學校的監控。沒有確切的數據顯示,到底有多少青少年網民參加了“網婚”遊戲,但有一個事實足可以反映這個遊戲在青少年中的風行程度。2005年,上海一家網絡公司推出的“愛情公寓”創辦僅一個月左右,“入住”用戶已達到10萬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15~20歲的青少年,最小的隻有10歲。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青少年喜歡“網婚”?

首先,尋求釋放壓力是主因。當前,升學、就業壓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負荷過重,他們渴望逃避現實生活,並通過“網絡同居”來找到心靈伴侶,釋放情感,放鬆自己。除此以外,當今獨生子女人際交往能力弱,責任感淡薄,也在為“網絡婚姻”的流行推波助瀾。

其次,好奇心的驅使。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對新奇事物有一種本能的接近和探究的渴望。網絡世界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這種通過敲擊鍵盤產生“戀情”的新的“戀愛”形式,其本身就有較強的神秘性和吸引力,加上各種媒體對“網戀”或褒或貶的報道,更是激發了對愛情充滿憧憬與渴望的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把童話變為現實,美夢成真。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許多中學生掉進了網絡虛擬世界編織的美麗謊言的陷阱——“網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