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幫男孩跨越青春期障礙(1)(3 / 3)

還可以讓孩子轉移注意力、積極參加文藝或體育活動、放聲歌唱或大聲喊叫、進行劇烈的運動、寫寫日記、做深呼吸等,都是宣泄感情的方法。

方法四:教孩子主動控製情緒。除了通過外界的事物或環境的輔助來使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控,還有最根本的調控方法:借助自己理智的力量,去控製不良的情緒。可以用自我暗示、自我激勵、心理換位等方法,將消極的情緒與頭腦中的閃光點聯係起來,將不良情緒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方法五:對犯錯誤的孩子要巧妙疏導、循循善誘。麵對犯錯誤的孩子,父母對其缺點錯誤不要直接批評,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尋找他們閃光的地方,消除他們的懷疑和對立情緒,減輕他們的逆反心理,以避免情緒上的大起大落。如果情況嚴重,還可以采用心理谘詢的方式輔助治療,來培養他們的健康情緒。

青春期的男孩像刺頭

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心理上的“脫胎換骨”就開始了,自我意識開始清晰,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他們處處想顯示出自己的“成熟”,不希望父母對自己再像小時候那樣耳提麵命,而希望能與父母平等對話。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家彼得羅夫斯基稱之為“由聽話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的過渡”。如果父母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便會令他們氣憤、反感,為了表示他們的不滿,有些孩子就跟父母“對著幹”,甚至對父母善意的幫助和合理的要求也拒不買賬。他們的目的就是要你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有些孩子雖然表麵上不“刺”眼、不“紮”人,但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他們很多時候陽奉陰違、口是心非,其實這是他們心底對大人們的抵觸和不滿。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裏?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對這個問題有關專家早就開始研究,他們把責任分成了兩部分,父母占80%,孩子占20%。正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麵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所以,父母如果在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時遇到了問題,就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了。

下麵我們就來看看一位15歲男孩寫的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十大理由。

理由1: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幹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會自己思考。

理由2: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隻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時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麼“這點小事有什麼,沒關係”。

理由3: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指出父母的錯誤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裏,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隻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理由4:家裏的事情父母很少和我說,總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時間長了,我也認為我們之間的代溝很大,我們現在叛逆一點,在他們眼中就叫“混”;我們現在奇思妙想、標新立異,在他們眼中就變成了“胡來”。年齡的差距所產生的代溝越來越深,越來越大,好似東非裂穀帶,無法逾越。

理由5: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於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借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就不征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願意聽我的解釋。

理由6: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聊天也聊不到一塊兒去,我籃球打得好,喜歡在家裏和他們聊聊NBA,可是他們一點興趣也沒有。在家裏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我特別煩這些話題,在學校老師就已經給我們灌輸得夠多了,在家裏還要受“折磨”。

理由7:他們還整天拿和我在一個小區的同班同學比較,總是和我說,你看人家怎麼怎麼樣,你又怎麼怎麼樣;“為什麼同一個班,你這次考得沒人家好”之類的“質問”,讓我感到非常厭煩,感覺我什麼都不如他,一點自信都沒有,對學習就更沒什麼興趣了。

理由8: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裏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囉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隻要我讚同他們的觀點,他們就會停止說下去,如果我不讚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所以我一般隻和同學在一起談心,感覺和同齡人一起聊天很輕鬆,可以各抒己見,而和父母談話總是處於被教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