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有些生氣,剛上初一的孩子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那個可愛的、什麼話都和媽媽說的孩子哪去了呢?記得小時候,赫冉總是纏著媽媽問這問那,家裏到處是他清脆的童音。就是小學的時候,他也是很聽話的,問什麼說什麼。現在眼看著個子越長越高,心卻離父母越來越遠了。
其實很多父母都發現:孩子上了中學後就像變了一個人,天天一臉的陰沉,也不知道誰惹他了。孩子的心仿佛築起了一道牆,孩子在牆裏,父母在牆外,牆裏的人不想出來,牆外的人想進卻進不去。
心理學家們把這一時期叫做“心理閉鎖期”。孩子在小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覺得爸爸媽媽什麼都會做。而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心理各方麵迅速發展,孩子會發現:父母並不是完美的偶像,他們也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也有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並不能解答所有的問題。於是孩子不再樂意把什麼都告訴父母,什麼事情都向父母請教。有時,他們更樂意跟同齡人交流。所以,父母會覺得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另外,孩子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也增強了,什麼事情都想自己解決,不想再依賴父母,不喜歡別人再把自己當孩子,處處表現出一種成人感。於是開始對父母表現得冷淡,有時甚至是反抗、離家出走。
作為這一時期的父母,一定不要急躁,因為孩子的心態不穩定,如果父母理智不夠,還像對待小孩子那樣進行教育,往往會與孩子形成對立。這時,父母首先得平靜下來,了解孩子變化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與孩子保持和諧、親近的關係。
造成孩子沉默、與父母的距離越拉越遠的主要原因有:
(1)身體、心理變化的壓力。一方麵是身體正在急劇發育,特別是性方麵的發育和成熟,使他們積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過度興奮;另一方麵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對外部社會有更多的了解,人際交往也逐漸增多,各種各樣的信息紛至遝來,這就使他們要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他們有點不適應。
(2)學習的壓力。孩子進入中學後,課業負擔加重,相比小學來說沒那麼容易,作業和考試也多了起來,有些孩子便一時無法適應,出現焦慮。如果是高中生,壓力更大,高考像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有可能掉下來。學習的壓力是孩子無法逃脫的枷鎖,在這副枷鎖下,孩子表現出煩躁、對抗是在所難免的。
(3)來自家庭的壓力。特別是中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抱著很大的期望,想方設法地為孩子的學習添加砝碼,一門心思讓孩子出類拔萃,豈不知這給孩子加上了一副無形的枷鎖。
(4)父母的不理解。父母和孩子由於經曆的時代不同,思想觀和價值觀都有差異,比如孩子會嫌父母守舊古板、循規蹈矩,而父母會抱怨孩子不懂事、浮躁、不可思議。這些都會阻礙彼此的交流,造成孩子不理父母的結果。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在10歲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齡,這時候教育他,他會覺得爸爸媽媽是“英雄”;當孩子10~20歲的時候,到了青春期,他們就會在心理上對父母形成抵觸情緒,甚至會瞧不起父母,覺得每天在耳朵邊嘮嘮叨叨,感覺非常厭煩。而現在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處在一個從崇拜父母到“瞧不起父母”的階段。
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分析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不能因孩子疏遠自己而亂了陣腳。在跟孩子的接觸中,父母要做到:傾聽,傾聽,再傾聽!
父母要想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一定要學會傾聽,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父母的嘮叨或教訓。隻有傾聽,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門,縮短親子間的距離。
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和引導孩子呢?
方法一:讓孩子正確對待青春期特征。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第二性征的出現是青春期生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客觀存在的,不必大驚小怪,要悅納自己。減少他們心理上的神秘感,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關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保證他們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不足,會導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降低、精神疲憊、情緒低落等現象。
方法二: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壓力。人生活在社會中,有壓力是正常的。因此,對正常的壓力並不需要全麵排除。對自己或客觀事物而言,當需要與可能之間發生矛盾時,必須要有所取舍,若事與願違就要進行重新評價,不能期望值太高,更不能盲目追求、急躁從事。當壓力太大、心理負擔太重時,要想辦法減輕。
方法三:教孩子學會宣泄感情。告訴孩子,當感到壓力太大時,應當學會主動疏導發泄,比如把自己的體驗、想法講給親人、同學、朋友,讓鬱悶釋放出來。也可以在適當的場合哭一場,因為哭是一種有效地解除緊張、煩惱與痛苦情緒的方法,眼淚中含有一種“毒素”,排泄出去對身體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