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幫男孩跨越青春期障礙(2)(1 / 3)

理由9:爸媽有時候還像古代的一些皇帝,很霸道,欺壓百姓,弄得民怨沸騰。上周剛開完家長會,他們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要是我不快點閉嘴,很有可能會有一場暴風驟雨。我真的受不了他們的火氣。爸爸媽媽,你們就不能與我好好溝通一下嗎?他們總是板著個臉,給我講大道理。大道理,不用他們講我也懂。

理由10:如果我以後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裝作一本正經的樣子來對待他。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裏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有一對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們多麼渴望需要的啊!

這就是現在大部分青少年對於父母的看法,也代表了青春期孩子的心聲,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找出根源,然後總結出一套比較合理的方法,調節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交往,就可以避免出現對立情緒。當孩子對你表示不滿時,也要有心理準備。父母不妨這樣做:

(1)檢查一下自己的言行。父母要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是不是影響了孩子,有沒有給孩子以正確的啟發。比如,有些父母脾氣暴躁,孩子不聽話輕則責罵,重則動手,不容孩子有所辯駁;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不聽話就是大逆不道,這些觀念和行為都不利於對叛逆期孩子的教育。

此外,還要分析一下父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思想,是不是不小心就把孩子當成了“考試機器”?是不是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讓孩子喘不過氣來?是不是不善於對孩子引導?是不是從來都不知道孩子的心裏在想什麼?

父母隻有清楚了孩子的心理變化,梳理清自己的教育思路,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一個安定的環境,緩解孩子在青春期的焦躁。不能實行嚴厲的“大棒政策”,應該給孩子一點獨立的空間,把握合理的原則,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消除與孩子的隔閡。

(2)把事情淡化。兒子為了某事和媽媽爭執。正值青春期的兒子跟她說:“你不要管我,你知不知道我現在是狂飆期。”做母親聽了,也回了兒子一句:“有什麼了不起的,你知不知道我現在是更年期。”兒子馬上停止了憤怒,笑個不停。

也許做兒子的不知道什麼是更年期,不過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媽媽的機智和幽默。

雖然一些如“狂飆期”、“更年期”等專有名詞不宜視為描述人的“標簽”,但是親子溝通中卻需要一些不那麼嚴肅的風趣和幽默,這樣一來,孩子青春期糟糕的情緒就消失了一大半。

(3)換一個角度。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訓話時總喜歡問他“你到底想怎麼樣”,父母要考察自己的溝通效果,可以換一個角度和口氣,這樣問孩子:“需要我為你做什麼?”這樣孩子聽起來就很舒服,覺得家長很尊重自己,樂於和家長一起探討問題,同時也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4)要引導,而不是強製。父母要明白,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與自己講話。孩子更不喜歡父母用“笨蛋”、“廢物”之類的否定、貶低、侮辱自己的語言。有很多話可能父母隻是隨口說說,但這些貶損性的詞語,對青春期的孩子心靈傷害卻很大。在這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對他人、對社會產生終生難以改變的畸形心理。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對話時,要帶著商量的口吻,不能總是質問孩子,要平等地和孩子進行交流,選取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才是最健康的親子關係,最健康的家庭氛圍。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家長不用費多大的勁兒,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很自然地就會接納你的意見,向你吐露心聲。

做孩子第一任性教育老師

韋偉的經曆是痛苦的,已經上大學的他回憶起初中時的那一幕,依然心有餘悸。那是高一下學期的事情。有一次,他在家做數學作業,有一道題一時想不出來,腦袋裏就開始胡思亂想起來。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已有半學期了。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地用手玩弄自己的陰莖。他自己也很清楚,每次做作業的時間都特別長,爸爸媽媽都感到他進步多了,經常能做一兩個小時的作業,也不出聲。隻是成績不但沒有升,反而下降了。這就使他們老是在想:現在的學生真不容易,競爭太激烈、學習太苦了。

不過,這一次韋偉露了餡。正當他極度興奮時,爸爸推門進來,那扇門平時都是小心插好的,這一天不知怎麼搞的,忘了插。爸爸看到這一幕,手中的牛奶杯摔在地上,兒子驚呆了,迅速站起來,拉好衣褲,不過爸爸已經憤怒地走過來了。忽然,爸爸看到作業本上還放著一張半裸的美女卡片,上去就給了兒子一巴掌。聞訊而來的媽媽不知何事,對爸爸叫起來:“你瘋了!兒子這麼大了,你還打他!他幹什麼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