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修養決定著他的生存方式。有修養的人,不但能受人尊重,而且還能成大器;沒修養的人,不但害人害己,還會不得人心。對於男孩來說,尤其在公共場合,更應重視自己的行為舉止。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必須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善於與人禮貌往來。因為和諧的人際關係無疑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有些男孩因缺乏待人接物的經驗,往往在交際中有不好的表現。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凡是社交能力比較強的人,往往更容易贏得機遇。而這些文明禮貌的處世本領、交往能力,都需要從小培養。
讓男孩參加接待客人的活動,有利於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在參與接待客人的過程中,體會到主人和客人地位的不同,自然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和責任感,會比平時更小心,殷勤百倍。同時,這也有利於讓男孩養成禮貌待人的好習慣。要接待好客人,讓客人滿意,就必須在語言、行為上講禮貌,這實際上是給男孩提供了禮貌待人的練習機會。而且,能學到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
怎樣培養男孩接待客人的能力呢?
(1)讓男孩做好心理準備。在客人尚未到來之前,我們應該讓男孩了解,客人什麼時間來,誰要來,客人與父母、與自己的關係以及該如何稱呼。讓男孩在心裏做好接待客人的準備。
(2)與孩子共同做準備工作。可以讓男孩和父母一起做接待客人的準備工作,如打掃房間、采購糖果等,共同營造一個歡迎客人的氣氛。
(3)幫助男孩接待客人。例如,客人來了,父母可以幫助男孩招呼每一個人,請客人坐,請客人吃糖果。還可以讓男孩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給小客人玩,把自己的相冊拿給大家看。
(4)讓男孩學著與客人交談。我們應讓男孩大方地回答客人的問話,在別人講話時不隨便插嘴。孩子學會待人有禮,還能幫助化解尷尬,讓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小故事:
有一次,英國王室在倫敦舉行盛大晚宴,招待印度首腦,這次宴會由還是皇太子的溫莎公爵主持。
宴會在非常友好的氣氛中進行著,達官貴人們觥籌交錯,相談甚歡。就在宴會即將結束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整個宴會被尷尬的氛圍籠罩著。按照當時宴會的程序,侍者在晚宴即將結束的時候為每一位來賓端來了洗手水,印度客人看到那精巧的銀製器皿,以為裏麵盛著的亮晶晶的水是用來飲用的,於是端起洗手水一飲而盡。當時,作陪的英國貴族們個個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向主持人。
這時,隻見溫莎公爵神色自若,一邊與客人談笑風生,一邊端起自己麵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樣自然而得體地一飲而盡,接著大家也紛紛效仿。原本即將要擴散的難堪與尷尬氣氛,在瞬間消逝於無形,宴會在一片歡樂聲中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溫莎公爵在這次宴會中的舉動,無疑是一種禮貌的表現。他的這種行為,不僅表達了自己對客人的尊重,而且讓這次宴會非常完美地結束了,沒有留下任何的遺憾。
我們再把目光收回到我們的身邊。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禮儀教育就是要讓男孩學習禮貌、禮節和風度,懂得人情世故,會接人待物。因此,父母應該堅持對男孩進行禮儀教育,並不斷強化他們在言行方麵的培養和訓練,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懂得尊重別人,懂得謙恭禮讓,使人際關係融洽和諧。
讓孩子知道道歉不可怕
阿仁的父親馬尼拉勒是聖雄甘地的次子,他很注意家教的方法。阿仁16歲的時候,有一次,他開車送父親馬尼拉勒到幾十公裏以外的地方去開會。到達開會地點後,阿仁與父親約好碰頭的時間和地點,便把車子交給車廠檢修,自己則跑到電影院看電影。電影的情節很吸引人,等影片結束,阿仁才發現比約定的時間晚了半個小時,他趕緊取了車子開到與父親約定的地點。這時,馬尼拉勒早已等候在那裏。阿仁怕父親責怪,便撒謊說是修車耽誤了時間。誰知馬尼拉勒已同車廠通了電話,阿仁的謊言當即被戳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馬尼拉勒並沒有責備阿仁,而是說:“今天你缺乏講真話的勇氣,這是我平時管教無方,我決定走路回去好好反省。”
此時,天已經黑了。馬尼拉勒默默地走在泥濘的鄉間公路上,阿仁隻好開著車子慢慢地跟在父親身後,用車燈為父親照路。他們就這樣在路上走了整整6個小時。望著父親艱難行進的背影,阿仁十分後悔,他決心以後再也不說謊了。
如果馬尼拉勒當時隻是簡單地把阿仁責罵一頓,阿仁很可能會想,下次撒謊的理由要更高明點,別再出紕漏。而馬尼拉勒采用這種自責的方式,卻讓阿仁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