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教男孩培養紳士風度(2)(2 / 3)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麼無論什麼時候都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為人的這種真摯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的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係在一起的。

若要養成男孩善良的情感,我們不妨從教育男孩從尊重生命開始。

所謂“萬物皆有情”,人生而為萬物之靈,就更該對世間萬物的生成充滿感恩與愛。為了讓男孩將關愛的情緒也能關注到人以外的事物,父母可以在家中養寵物,像貓、狗、鳥、魚等,如果怕動物類會導致過敏,種幾盆花草也可以。在讓男孩負責去飼養或換水、清理的同時,順便告訴他萬物生命的意義,以及它們同樣需要受尊重的道理,然後讓男孩自由地去跟寵物互動,或者觀察植物生長,他就能慢慢體會生命本來的尊嚴。

一位女士談到自己的孩子,極為憂慮。她說:我們夫婦平時都很忙,5歲多的兒子常常一個人在家,非常寂寞。為了幫助兒子排遣寂寞,我給他買了一隻小鬆鼠,希望這隻小鬆鼠的到來會幫助兒子排遣無聊的時光,找到一些樂趣。正如我預料的那樣,有了小鬆鼠,兒子確實變得開心多了。可有一天,我提前到家,竟然看到兒子正狠狠按著小鬆鼠的頭,手裏拿著針一下又一下地紮著小鬆鼠的肚皮!小鬆鼠痛苦地呻吟著,一旁的他居然無動於衷,絲毫沒有憐憫之心,相反,他臉上還洋溢著笑,似乎正享受這件事情呢。我們夫妻倆都是很善良的人,為什麼不到6歲的兒子偏偏就沒有遺傳善良的本性,表現得如此殘忍呢?

其實,孩子虐待小動物的現象,可能源於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孩子可能是出於好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認知水平有限,孩子隻是出於好奇,想看看這樣做,小動物有什麼反應。有的孩子可能對小動物的叫聲感興趣,他不認為這是小動物痛苦的叫聲,因為他的移情能力差,不會設身處地替小動物著想。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告訴他:你這樣對待小動物它會很難過的,因為你打它,它很痛,如果媽媽也這樣打你,你是不是也很疼呀!你希望媽媽打你嗎?而且你以後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動物園,讓孩子看看飼養員叔叔如何喂養動物,也可以讓孩子輕輕摸摸溫順的小動物,讓孩子體會和動物和平相處的樂趣,這樣孩子不但知道應該如何對待小動物,也培養了他的同情心,並由此增長了很多的知識。

其次,這也是孩子感情的宣泄。上麵那位女士的孩子一個人在家,就會很孤獨,這造成了孩子心靈上的創傷。盡管他小小的年紀也會看人行事,但真實的感情受到壓抑。這種壓抑的情感是要宣泄的,因此比他更弱小的動物就成了他宣泄的對象,孩子在虐待小動物中顯示自己的力量,獲得感情上的滿足。這樣發展下去,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因此大人應當回到孩子身邊,要給孩子更多的“愛”,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是真心地愛他。每當孩子受到你們的表揚或批評都要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允許孩子發泄自己的情感,發泄過後給予引導。多和孩子做一些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讓孩子的精力轉移到其他更有趣的活動中去。

再次,可能是效仿大人。孩子年齡小,很多的生活經驗是通過效仿大人獲得的,不管好的壞的,照學不誤。因此孩子生活的環境以及家長的行為規範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這個道理。看看孩子生活的周圍是不是有虐待小動物的現象,對孩子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注意孩子生活環境的淨化和檢點大人的行為,培養孩子同情心,讓孩子逐漸明白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大家應該和平共處。讓我們的孩子同我們一起喂養你們家的寵物,共同照料,在飼養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體貼入微地關懷和照顧小生命。而且要明確告訴孩子,對虐待小生命的現象要加以批評,而且家長要說到做到。相信孩子在你的關愛之下,一定會轉變的。

要知道,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是冷酷殘忍的;一個沒有愛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但愛心不會自發產生,愛心要靠精心的培植和維護,在心靈裏播下愛的種子,才能長成愛之花;全社會都為愛心叫好呐喊,才能形成—個充滿愛心的世界。

我們要在生活中培養男孩的愛心,心中有愛,他才會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情,才不會讓自己在困境中沉淪。擁有愛心,他的人生中才會有幸福和成功。

教育男孩熱情接待來訪者

英國是全世界公認的紳士王國,早在17世紀,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就在他的名著《教育漫話》中為英國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描繪了一幅培養“紳士”的教育藍圖。在這幅藍圖中,禮儀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洛克說:“禮儀是在他的一切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沒有教養的人有了膽量,膽量就會帶上野蠻的色彩,而別人也必以野蠻相待。如此,學問就變成了迂氣,才智就變成了滑稽,率直就變成了粗俗,溫和就變成了諂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