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黃昏,李玉去接兒子放學。冬日的夜幕降得很快,他們在路邊等車時看見一位大娘挎著個籃子,似乎很沉。李玉看她東張西望,就問她:“大娘去哪裏?”大娘說的地方剛好是李玉居住的小區,於是李玉幫她提著籃子一起上了車。
天漸漸黑了。李玉和大娘拉著家常,原來大娘來給兒子看孩子,本想明天來,想想怕兒子著急就沒打招呼從鄉下趕來了。李玉問她兒子這時會不會在家?她說也不知道啊。拿了這麼多的東西沒人來站點接怎麼行?於是李玉拿出手機幫大娘拔了她兒子的手機號碼,想告訴她兒子來接他的母親。她兒子接電話了,可是在加班。兒子安慰大娘:別著急,一會兒叫媳婦來接。
總算把事情搞定。大娘很感激,從蓋著厚厚的包袱的籃子裏掏出熱乎乎的地瓜和芋頭,一個勁兒地往李玉兒子的手裏塞,對李玉兒子說:“吃吧吃吧,我剛煮熟就想帶來給兒子吃。”並且對李玉千感激萬感謝的,李玉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心想:做了這麼點事情,竟然得到人家這樣的感激。但心裏卻非常高興。
在停車的地方,大娘的兒媳婦在等著她,大娘一個勁兒地對兒媳婦說:“趕緊謝謝這個小妹子,真好心啊,要不是她我就得迷路呢,你們不在家,我自己怎麼辦啊?”
李玉和兒子高興地離去,兒子那時才9歲,他對李玉說:“媽媽,做好事真好,人家高興,我也高興。”
最讓李玉高興的還不是這件事情,而是因為這件事情引出的關於兒子的事情。幾天後是星期天,兒子自己出去玩,很久才回來,哼著小曲,滿臉的笑容,好像有什麼高興事情。
李玉一再追問,兒子才說出來:原來他剛才出去遇到一位老太太去她兒子家,也是拿了個包袱,兒子幫忙拿著,並攙著老太太上了車,老太太高興得直表揚兒子懂事、心眼好,兒子因為這事很高興。
雖然這是件小得無法再小的事情,但是它給李玉的印象很深刻。父母是男孩最好的老師,男孩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給男孩做一個好榜樣。
通過榜樣的樹立,讓兒童有賴以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在確立榜樣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應該樹立生動具體的形象。生動具體的形象在整個兒童性格培養工作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位學生參觀過列寧的故居後談到,隻有當我在高爾克看到列寧的故居時,我才知道真正的樸素是什麼樣子:在他房裏隻有一張普通的飯桌,桌上擺著一個蓋著普通灰色漆布的、稍顯陳舊的、已壞了的茶炊,掛衣架上掛著一件普通的製服。無疑,這對這位學生今後形成樸素的性格有重要的意義。
(2)盡量給男孩樹立身邊的、同齡的人為榜樣。這可以減少男孩與榜樣之間的距離感,便於學習。比如,現在有一些小學生缺乏勤儉節約的品質,他們根本不理會父母掙錢的艱辛,花起錢來大手大腳,請客,下館子,追求名牌,騎好車……針對這種問題可以讓他們了解一下全國十佳少先隊員杜斌的事跡,學習他是如何勤儉節約的:杜斌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也病倒了,他每個月隻有100元左右的生活費來支撐兩人的生活,一分錢也要掂量著花。由於經常到菜市場去買菜,他對菜價很清楚,並了解到菜價在傍晚最便宜。所以,他一般傍晚去買菜,多走幾家市場,哪家便宜就買哪家的,絕不多花一分錢。
母親吃剩下的菜他從不扔掉,而是用熱水燙一燙後自己吃。母親食欲不好,剩下饅頭渣一塊一塊的,別人都勸他扔掉,杜斌卻舍不得,哪怕隻有一點點。他說:“生活讓我懂得了什麼叫來之不易,今後日子不管多富,我也永遠把省吃儉用的好習慣保持下去。”
男孩年齡小,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他們主要是按自己喜愛和厭惡的情緒來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與非。家長在生活中要耐心地正麵誘導、糾正,使男孩通過成人對其行為、言語的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與非,從而提高分辨是與非的能力。如男孩聽見某些人說了髒話就跟著學,父母就需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不文明等。這樣屢經疏導,男孩便不會因從眾心理而仿學不良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人要衣裝”並非“人靠衣裝”
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同蠶休眠、蟬蛻皮、蛹變蝶,是一個脫胎換骨、自我認知的過程;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美,是他們自我意識覺醒、追求獨立自主和完善自我的必要成長過程。青年男女進入青青發育期後開始出現關心自身的美、關注異性身上的美的心理,是性審美心理的一種體現。
孩子從懂事起往往就有種種愛美的表現,但愛美心理的真正覺醒,並鮮明地表現在行為之中,是伴隨著性的日益成熟而來的。追求自己更美一點,表現出對自己的美的欣賞與喜悅,表麵看來好像隻是為了自己,其實深埋在這種表象後麵的本質卻是為了他人,特別是為了給異性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