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體心理方麵分析,虛榮心產生有以下原因:
一是麵子觀念的驅動。70多年前,林語堂先生在《吾國吾民》中認為,統治中國的三女神是“麵子、命運和恩典”。“講麵子”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民族心理,麵子行為反映了中國人尊重與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丟麵子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才能,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於是有些人為了不丟麵子,通過“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來顯示自我。
二是與戲劇化人格傾向有關。愛虛榮的人多半為外向型、衝動型、反複善變、做作,具有濃厚、強烈的情感反應,裝腔作勢,缺乏真實的情感,待人處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三是虛榮心的背後掩蓋著的是自卑與心虛等深層的心理缺陷。具有虛榮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與心虛等深層心理的缺陷,竭力追慕浮華,隻是一種補償作用,以此掩飾心理上的缺陷。
平常所說的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榮譽,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不容別人歧視侮辱,維護自我尊嚴這樣一種自我情感體驗。自尊心是自我意識中最敏感的一個部分,一個人有了自尊心,就總是能力爭上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平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自尊心的人不甘落後,自覺主動地遵守紀律、努力學習,創造性完成任務。自尊是一種可貴的情感,隻要很好地利用它,就能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但是,有的孩子過分自尊,特別好麵子,貪圖追求表麵光彩,這就走向了虛榮。比如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將父母或他人的榮耀也當成自己的;因為害怕別人看不起,而不顧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在穿著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識學問上,不懂裝懂;總想表現出一貫正確,聽不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等等,這些都是虛榮心的表現。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的。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認自己有比不上別人的地方,但是他們相信通過努力能夠改變這種狀況,使自己變得更好;而虛榮心卻建立在自卑的基礎上,有虛榮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總是不由自主地掩蓋自己的弱點,以便顯得自己和別人一樣或比別人更優越。虛榮心使他們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實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麵文章,結果到頭來並不能真正改變不利地位,反而進一步喪失了自尊。因此,虛榮並不能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充實,永不滿足的虛榮心帶給人的隻能是無休止的煩惱。
不讓虛榮心在孩子的心裏滋長,父母最好這樣做:
(1)讓孩子正確地對待輿論。孩子生活在群體之中,總免不了被別人品頭論足,可以說,有些評論是正確的,那我們就應讓孩子認真對待,有些評論則未免失之偏頗,那我們就應當讓孩子提高辨別力,不要凡事人雲亦雲、毫無主見,讓不正確的輿論左右了他。
(2)幫助孩子正確評價自己。告訴孩子不僅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成績,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對自己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才可避免因過高估計自己而實際上做不到的難堪局麵。
(3)教會孩子正確地對待榮譽。榮譽應當與一個人的真實努力相符,否則隻能是虛假的。孩子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他們也有得到別人尊重的權力,但這種尊重必須建立在孩子真實的努力之上。要取得好成績,一定要靠認真刻苦的學習,否則,即使贏得了“榮譽”,也不光彩,而且一旦暴露,隻能受到他人的蔑視和仇視。麵子“不可沒有,但也不能強求”,如果“打腫臉充胖子”,過分追求榮譽、顯示自己,就會使孩子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時也應正確地看待失敗與挫折,“失敗乃成功之母”,必須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從挫折中悟出真諦,才能建立自信、自愛、自立、自強,從而消除虛榮心。
(4)讓孩子學會公平競爭。競爭應是激勵人奮進的過程,而不應成為目標,如果把競爭本身看做是目的,便會使人過於看重結果,很容易引發不擇手段、不講規矩的舉動。要讓孩子明白凡是競爭總有輸贏,不要把目的隻放在輸贏上,而是要注重競爭的過程,從中發現自己輸或贏的道理,體會競爭的樂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讓男孩知道什麼是美和醜
給男孩樹立好的學習榜樣,對於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就有心理學工作者進行過英雄故事對小學生道德意識形成的作用的初步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給小學生講解有關認真學習和做好事的行為標準及其社會意義,組織學生對英雄故事進行閱讀講述,討論和寫讀書心得,並鼓勵他們向英雄學習。結果發現,這些小學生在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參加勞動、誠實、與不良現象作鬥爭等方麵都較以前有所提高。這個實驗說明榜樣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