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教男孩培養紳士風度(1)(1 / 3)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成就就能有多大。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富有紳士風度的人能使心靈有回旋的餘地,所以他們樂觀向上,能夠融洽地與人合作,表現出較強的社會適應性,也因此更容易實現自己的潛能。

不要教男孩虛偽地客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諸如“謝謝您”、“多謝關照”、“勞駕”、“拜托”之類的客套話。這樣的客套話可以向別人表示感謝,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在求人辦事以後,應真誠地說一聲“謝謝”。如果你不說一聲“謝謝”,隻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對方會有一種不快的感覺,他的勞動也沒有得到肯定,或認為你不懂禮貌,今後也不會再幫助你。同樣,在打攪別人,給別人添麻煩時能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對方的氣就會削減一半。

然而,有些人卻把客套話說得沒水平,讓人一聽就感覺很虛偽。

有一次,一群朋友聚會,吃飯的時候,大家交換名片,其中有一位來自報社,另一位試圖對其進行稱讚,一看是報社的,便稀裏糊塗地說:“哇,您是有名的大作家!”人家問:“我怎麼有名?”他說:“我每次都看你寫的文章。”人家說:“我的文章都在哪裏?”他說:“每次都是頭版頭條啊!”然後人家告訴他:“真的嗎?我是專門寫訃告的。”訃告能上頭版頭條嗎?顯然是虛假的讚揚引起了別人的反感。但是這位先生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旁邊有一位小姐,聊了沒幾句,本來這位小姐長得很胖,他說:“小姐,您真苗條!”小姐說:“什麼,說我苗條,我知道你是在罵我。”

虛偽的客套話,給人一種虛情假意的印象,或者會被認為懷有某種不良目的,被讚揚者不但不感謝,反而會討厭。言過其實的讚揚,不能實事求是,會使受讚揚者感到窘迫,也會降低讚揚者的水準。虛情假意的奉承對人對己都是有害而無利的。

真誠的讚美和虛偽的客套話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發自內心。真誠的讚美起源於內心深處的一種“美感”,一種衝動,它反映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外表漂亮,言談合自己的口味,行動敏捷,品格高尚……即在兩個人之中,其中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現了符合自己理想或價值標準的可貴之處,我們認識這個人、了解這個人的時候,已經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自己要去讚美他的一些優點。

但是虛偽的客套話卻不同,它不是發自內心地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和欽佩,而是基於內心世界早已存在的一種目的,一種對眼前或日後能夠收到“回報”的投資。在他的內心是不帶任何感情的。

孩子是最善於模仿的,大人的一些不恰當的言語,孩子都會記在心裏,不知道什麼時候,孩子就會把它們搬出來。

家長經常會拿孔融讓梨的典故來教育孩子,而一位老師卻舉另外一個例子,在幼兒園發梨的時候,有老師會先問孩子要大的還是小的,說要大的孩子被認為不謙讓給了小的梨,說要小的孩子被分了大的梨,而接下來許多小朋友都嘴裏說著要小的心裏卻想著大的。這位老師很感慨,本來是教育孩子要謙讓的例子,卻讓孩子學會了說虛偽的客套話。

英國詩人喬叟曾說過:“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很多人總覺得周圍的人難以信任,對一切都抱有一顆戒備的心,然後感歎世事難料,人心不古。

真誠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人們相互信賴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個人都喜歡同真誠的人打交道,與真誠的人交往。因為這樣可使雙方有安全感,不必心存疑慮。

為人真誠表現在與朋友交往中,就是以誠相待,說實話、辦實事、做老實人,對朋友不可虛情假意,也不可口是心非,切忌對朋友使小心眼,耍小聰明。一個不以一顆真誠的心對待這個世界的人,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因此,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為人真誠,真誠地與別人交往,關心別人,愛護別人。

虛榮會毀了孩子

家境貧寒的小清剛剛大學畢業步入社會,為了追求時髦,不惜借錢購買高檔衣服,還借錢買了相當昂貴的手表、電腦來炫耀自己。周圍人羨慕地誇獎他有錢,他隻說是爸爸媽媽幫他買的。直到有一天要債的人“逼宮”,周圍的人才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兒。從此,大家都躲著他走,他也為此陷入了苦惱之中。

隨著生理上的發育和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青少年自尊心亦與日俱增。然而,這種自尊心容易被追求虛榮所扭曲,而青春期的孩子虛榮心很強。例如,他們穿華麗的服裝,在同學中做出嘩眾取寵的舉動,目的就是要顯示自己,用片麵的虛榮去滿足自己某種好奇、好勝及自我表現的心理欲望。

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一種追求虛榮的性格缺陷,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人們普遍的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這一類型的人表麵上表現為強烈的虛榮,其深層心理就是心虛。表麵上追求麵子,“打腫臉充胖子”,內心卻很空虛。表麵的虛榮與內心深處的心虛總是不斷地在鬥爭著:一方麵是在沒有達到目的之前,為自己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所折磨;另一方麵是即使達到目的之後,也唯恐自己真相敗露而恐懼。一個人如果永遠被至少來自兩方麵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的心靈總會是痛苦的,也完全不會有幸福可言。正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說:“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