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不打不罵給男孩成功個性(6)(2 / 3)

然而,現在的許多年輕父母,高興時對孩子不管不問,不高興時又格外嚴厲,沒有一個始終如一的規矩,這種朝令夕改的做法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緊張和混亂,從而人為地製造教育孩子的障礙。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是非觀念,父母自己思想混亂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另外,父母雙方的意見要一致,父母在家庭中的傳統形象是所謂的嚴父慈母,如果這是指父母意見不同或者寬嚴不一的話,那麼這種家庭教育隻能以失敗告終。

父母怎樣才能在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不影響發展孩子獨立性和主動性的情況下而培養孩子的紀律性和對自己嚴格要求呢?

列寧的父母從來不體罰孩子,但也使用過某種處罰。例如,有哪個孩子過分淘氣,做了不允許做的事情,那就把他帶到父親的書房裏,讓他坐在一張大皮圈椅上(孩子們都把這張椅子叫做黑椅子),好好想一想自己的行為。這種訓誡,既是一種嚴厲的處罰,同時又是一種喚醒良知的教育。不過,處罰隻占次要的地位,對小孩子最通常的做法是誘導。母親常常把淘氣得厲害的孩子領到餐廳去,坐下來彈鋼琴和他們一起唱歌或做遊戲,然後說說為什麼不能這樣淘氣。

(1)培養孩子自覺遵守紀律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嚴格的始終如一的堅持不懈的要求。不管孩子做出了什麼不好的事,會教孩子的父母從不大聲嗬斥、指責甚至辱罵;也不管孩子的任性使他們感到如何氣憤,他們總是善於克製自己,找到合理的辦法說服孩子並堅持自己的要求,毫不妥協。

(2)周密地安排好家庭生活有助於進行紀律教育。孩子除上學外,在家中,絕對準確地規定好起床、吃飯、睡覺、做作業、玩耍、勞動的時間,從小養成遵守作息製度的習慣,一年一年地下去,這種習慣就會逐步成為一種自然的行動準則。

(3)不僅是禁止做什麼,而且要允許做什麼,這對遵守紀律也是有意義的。孩子們的自由是很多的。有時孩子們在家裏玩老鷹抓小雞、捉迷藏、貓捉老鼠,弄得凳子嘩啦響,大喊大叫,哈哈大笑,整個屋子鬧哄哄。如果這時家裏沒有人工作、學習或者休息,就沒有必要製止。因為這是有益於孩子身心發育的運動,也是一種娛樂和消遣。

家有環保小公民

德國十分重視對孩子的環保教育,德國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到學校注冊報到,就會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記事本封麵一片綠翠,上麵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就像在德國高速公路兩旁常見的風景一樣。

事事注重務實的德國人,對孩子的環保教育同樣務實。德國的教室很大,右前方有洗手池和雜物櫥,還有4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是丟棄金屬、廢紙、塑料和食物的地方。分類丟棄垃圾的習慣孩子們早在幼兒園就已養成。孩子們喝茶進餐用的杯碗都是玻璃、金屬或瓷器的,沒有塑料和紙的,所以都可以重複使用。

在自然的懷抱中,孩子們學著種樹、種花甚至種莊稼,體會食物的來之不易和大自然的恩賜。學生還參加太陽能玩具製作大賽、健康早餐會等活動。在德國東部勃蘭登堡州的希夫海德—科林生態保護區,有專門為孩子們建立的小農場,柏林的孩子們有時也會到這裏來住上一周,學習生態保護和生態農業知識。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僅是一種行為,而且是一種習慣。”保護環境就是要從“小”養成一些好習慣。其實,環保離我們並不遙遠,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小事,隻要能堅持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情做起,就一定能夠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