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裏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裏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到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地“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時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孩子能夠自我約束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威特6歲時,父親帶他到附近村子的牧師家去做客,並在他家住了幾天。第二天吃早餐時,威特弄灑了一點牛奶。按威特家的規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罰的,隻能吃麵包和鹽。威特很愛喝牛奶,加上牧師全家都非常喜歡他,給他的牛奶是經過特意調製的,此外還有上好的點心。威特的臉紅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但終於沒有喝牛奶。
父親假裝沒看見,牧師家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沉不住氣了,再三要他喝牛奶,可兒子還是不肯喝。牧師家的人不明白他為什麼不喝,就一再勸說,威特終於說:“我灑了牛奶,就不能喝了。”牧師家的人都說:“沒關係,喝吧,一點關係也沒有。”父親隻顧吃自己的點心,仍然假裝沒看見。威特還是不喝,於是,牧師全家推測,威特一定因為怕父親責備才不敢喝,就向威特的父親發起了進攻。
這時,威特的父親讓威特出去一下,然後向牧師全家說明了原因。他們聽了都說:“一個才6歲的孩子,因為一點小過錯就不能吃他喜歡吃的東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威特的父親解釋說:“不,威特並不是因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為從心裏認識到這是約束自己的紀律,所以才不喝。”可牧師一家還是不相信,威特的父親隻好說:“既然這樣,那麼我離開餐廳,你們把威特叫來,再勸他喝,他肯定還是不會喝的。”說完就離開了。
他們把威特叫進去,熱情地勸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作用。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出新點心對威特說:“吃吧,你爸爸不會知道的。”但威特還是不吃,並一再說:“就算爸爸看不見,我也不能撒謊。”他們又說:“過一會兒我們就要去散步,你不吃東西,半路上要挨餓的。”威特回答說:“沒關係。”牧師一家實在沒有辦法,隻好把威特的父親叫進去,兒子激動地流著淚如實地向父親報告了情況。父親聽完後對他說:“威特,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我們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點心吃了,不要辜負了大家的心意,過一會兒我們好出發。”兒子聽父親這麼說,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
讀了這個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大家可能和牧師家的人一樣,也認為老威特的教育太嚴格了。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教育確實很嚴格。通常,嚴格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痛苦,但他的教育卻沒有。這是因為他的教育方法合理。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隻要從小抓起,孩子就不會感到有任何的痛苦。孩子之所以害怕嚴格的教育,是因為剛開始時的教育方法不當。教育孩子,就像砌磚頭一樣,一定要打好基礎,老威特正是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按這樣的教育思路,老威特從一開始,就對兒子要求很嚴格,家規始終如一。要知道有時允許孩子這樣做,有時又不允許,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正如席勒所說,我們不會對未曾得到的東西感到不滿足。不允許做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孩子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痛苦了。老威特根據這個道理,從威特1歲時起,就嚴格要求,從未考慮過什麼“孩子太小可以放寬一些,長大後再嚴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