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願望。如適時地給孩子添置玩具、圖書及彩筆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隻要是合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會得到滿足的。這樣可避免孩子因需要不能滿足而把別人的東西隨便拿回來而又不告訴家長和小朋友的情況發生。
(3)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當發現孩子有不誠實的言行時,要采取細致、耐心的方法,冷靜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分析原因,對症下藥,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壓力,進行打罵、體罰等,這樣隻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為了躲避責罰打罵而說謊。
(4)製定一些規則並嚴格要求。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帶回家;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不可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借了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答應了別人的請求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做好等。這些規則一經提出就要嚴格執行,不能朝令夕改,並要重視克服“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對執行規則,家長要態度堅決、嚴格要求,切不可以遷就、姑息。
(5)成人要以身作則。孩子好模仿,他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家長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應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兌現。如因情況有變或因其他原因兌現不了,也要向孩子說明情況、解釋清楚,表明不是有意騙他。要孩子做誠實的人,家長必須首先做到待人誠懇,不說假話,不誇大成績,也不掩飾錯誤。家長用這樣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樣,有利於孩子逐步形成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品質。
教孩子誠信,其實也就是在教孩子做人:
(1)如果孩子沒有信守諾言,家長要教導他重視自己的諾言,不可言而無信。
(2)發現孩子信守諾言,家長要及時表揚。
(3)要注意避免“逼”孩子許下不可能兌現的諾言。這種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一方麵他學會了使用大而空的諾言取悅別人,另一方麵他許下這種不能或很難兌現的諾言,有損諾言在孩子心中的威嚴和重要性。
懂得放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婦人不小心掉了一把傘,她一路上都很懊惱,不停地責怪自己怎麼如此的不小心。回家之後,她才發現,連她的錢包也不見了。原來她一心惦記著掉傘的事情,結果在倉促、惶恐不安中連錢包也掉了。
人可分為悲觀論者和樂觀論者兩種,差別就在於麵對事情的態度。人類是知性的動物,任誰都會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感到後悔,但一味的悔恨,隻能讓自己困在死胡同裏。這個時候,本身自我調節的態度就很重要了,悲觀論者提不起精神,樂觀者卻越挫越勇,產生比以前更充沛的精力。莎士比亞曾說過:一直悔恨已經逝去的不幸,隻會招致更多的不幸。就好像故事中的婦人。
而放棄往往帶來另一種效應,就好比“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裏我們需要引用一個小故事:
電視上有一個娛樂節目,內容是數鈔票比賽。主持人拿出一大遝鈔票。這一大遝鈔票裏麵,有大小不一的各類麵額,按不同順序雜亂重疊著。遊戲讓現場選拔四名觀眾進行點鈔比賽。看這四名參賽的觀眾在規定的3分鍾內,誰數得最多,數目又最準確,那麼,他就可以獲得自己剛剛所數得的現金。
遊戲開始了,四個人開始埋頭“沙沙沙”地數起了鈔票。當然,在這3分鍾內,主持人是不會讓你安心點鈔的,他拿著話筒,輪流給參賽者出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來打斷他們的正常思路,並且,必須答對題目才能接著往下數。幾輪下來,時間就到了,4位參賽觀眾手裏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把鈔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筆,讓他們寫出剛才所數鈔票的金額。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也數出了4889元的好成績。而第四位,隻數出區區500元。
主持人把四名參賽觀眾所數的鈔票重數了一遍,正確的結果分別是:3372、5831、4879、500。也就是說,前三名數得多的參賽觀眾,分別多計了100元、5元、10元,距離正確金額,都隻是一“票”之差。隻有數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