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不打不罵給男孩成功個性(5)(3 / 3)

也許,對方並不期待回饋或報答,但並不表示受惠的人就可以因此而忽略對方的付出。長期辜負別人的付出,其實是自己的損失。沒有道謝,就無法體會彼此的好意在互動之間是多麼的幸福,也很可能因而無法再繼續得到對方的恩惠。

其實,表達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對方的感恩,都需要練習,並且需要將它培養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大恩不言謝!”隻是客套話!恩惠不論大小,寧願相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為了感恩,請向父母送上一句“謝謝”、一張賀卡、一封信、一個電話、一聲問候、一份禮物……

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一些獨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裏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要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係。“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製、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裏逞強胡鬧。

(2)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裏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麵: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