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不打不罵給男孩成功個性(5)(2 / 3)

得到這樣出乎意料的結果,台下的觀眾先是沉默,繼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時,主持人告訴大家一個秘密:自從這檔節目開辦以來,從來沒人得到金額能超過1000元的獎金。

有時,聰明的放棄,其實就是經營人生的一種策略,也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不過,它需要更大的勇氣和睿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最聰明的不是那個追求完美的人,而是那個懂得放棄的人。

永遠活在過去,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吞鉤現象”。心理學家們認為:“吞鉤現象”是神經高度緊張的結果。麵對這種“吞鉤”式心理現象,隻有深入的心理分析才能讓自己放鬆,隻有給自己時間才能讓自己“吐鉤”,隻有自己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實質,看到解決問題的出路,才能做到“鼇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沒有一種懲罰比自我責備、自我懊悔更為痛苦。既然發生了就讓它過去吧,關鍵是能從中學到經驗,吸取教訓,迎接新的開始。

所以,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該放棄的時候要放棄,可以這樣教孩子:

(1)正確對待陰影。隱藏在過失深層的是無意識驅力,是人類的精神後院的汙穢、黑暗和罪惡。每當個人對生活有順應不良的心理困擾,就會把埋藏在潛意識深層的陰影激活,製造過失。舉例來說,一個女孩感到活得不順心、不開心的時候,特別要警惕潛意識中壓抑的陰影即野性的衝動,要警惕突發的歇斯底裏神經症候,要警惕異性的誘惑和蠱惑,以防止出現過失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和痛苦。

(2)正確對待過失。陰影總是通過過失表現出來的。無論出現什麼偶然的、突發的過失,從心理學角度講,都有它的必然性、自發性。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麵對一些誘惑,在誘惑麵前我們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現,有人經受住了,有人沒有。不記得是誰說過“你經受住了誘惑是因為你遇到的誘惑還不夠大”。所以任何人都可能犯錯,不要活在過去,對於以前的一切也不要總是自我埋怨。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找到醫治後悔的良藥,麵對現實,忘卻過去,正視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可以使自己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3)正確評價過失。我們無法駕馭內在生命,因為內在生命享有固有的自由。生活中出現了過失,關鍵在於我們的評價。英國首相迪斯累利說:“重要的事情並非重要到不能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也並非就像看上去那麼不重要。”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說到底最重要的乃是個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創造一切。”認為某些“重大事件”比生命還重要,都是精神走火入魔造成的心理迷狂。

(4)正確對待人生。讓孩子試著把他的錯誤當做一場大病。生病破壞了舊的東西,產生了新的東西。生病後會改變人性,往昔的生活軌跡開始消失,新的生活態度開始建立。一個在精神災難的汙泥中打過滾的人,會發現自己未曾發現的真理,找到自己未曾找到的活法。從這一角度去看問題,自己的過失絕對不能僅僅從負麵去看,應當同時從正麵去看。生病是“轉生”,康複是“轉世”,輪回往複,太陽會再次升起。

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講到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婦,操勞了大半輩子,卻從來沒有從家人身上得到過任何感激。

有一天,她問孩子:“如果我死了,你會不會買花向我哀悼?”

她的兒子驚訝地說:“當然會啊!不過,你在胡說些什麼呀?”

婦人一本正經地說:“等到我死的時候,再多的鮮花都已經沒有意義了,不如趁我還活著的時候,送我一朵花就夠了!”

有時候,一朵花就可以表達謝意,給對方喜悅及希望。可惜的是,有些人並非不願意表達感恩,而是天性木訥、害羞,不好意思大聲說“謝謝”或是不懂得如何適當地向對方表示,尤其是不知道該怎麼向父母表達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