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不打不罵給男孩成功個性(2)(2 / 3)

心胸狹窄不但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還會損害其身心健康,甚至會阻礙其將來事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幫助孩子糾正心胸狹窄的壞習慣,讓孩子有一顆寬容的心,使他們快樂地成長。建議家長做到以下幾點。

(1)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獨生子女心胸狹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從小和同齡人的接觸太少,家長處處對他忍讓,他們從來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家長應多提供機會,讓孩子經常與小夥伴交往。在交往中學會寬容、體諒他人;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養成良好的性格。

(2)家長不可袒護孩子,要幫助孩子正確評價自己。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家長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可適當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別人的不對之處,客觀地認識自己,明辨是非,妥善處理。

(3)疏導、轉移孩子對矛盾結果的注意力。心胸狹窄的孩子為一點兒小事經常耿耿於懷,進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家長應引導孩子反思起因,檢討自己的過失,寬容夥伴的缺點與失誤行為。這樣,由矛盾引起的不快就會很快消失。

(4)告訴孩子對朋友要以誠相待。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別人做錯了,也應該原諒他,給他改正的機會,使他更珍惜彼此的友誼,更明白寬容忍讓有利於增進友誼。

(5)家長要有博大的胸懷。作為家長,在遇到矛盾或衝突時,要寬宏大量,不計較得失,能夠高姿態,不怕吃點虧,“能饒人處且饒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陶與教育,孩子才能在相應的時候做到原諒別人。有必要時,讓孩子體驗一下心胸狹窄的害處。因為總是與人斤斤計較,毫不容人,別人就會害怕或不喜歡與你做朋友。

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不會原諒別人的人,也得不到別人的原諒;如果養成霸道、蠻橫、自私、無情的壞習慣,容易被孤立,今後走入社會就會吃大虧。

會分享的孩子才會愛

奕可是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是,他卻養成了不肯與別人分享的壞習慣。奕可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在家裏,他是絕對的權威,但凡他的東西,就是爸爸媽媽也不準動一下。比如,爸爸媽媽給他買了點心,如果爸爸媽媽說:“奕可,給爸爸媽媽嚐一點吧?”他肯定會一口回絕。家裏要是來了小客人,奕可就如臨大敵,他絕不會讓小客人碰他的玩具。吃飯的時候,他還會目不轉睛地瞪著客人,說:“那是我最喜歡吃的牛肉,不準你吃!”弄得大家都非常尷尬。周末,奕可去奶奶家,隻要見了奶奶家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提出帶回家。要是爺爺奶奶提出要上他家去玩兒,他一定會阻攔,弄得他的爸爸媽媽非常尷尬。爸爸媽媽私下裏經常說:“這孩子的性格究竟像誰呀?這麼摳門、自私,我倆都不是這種人啊!怎麼辦?”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被欺負,而減少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要看到孩子與同伴相處的優勢:其一,相近的年齡使得孩子之間的心身發展具有相似性,他們有相近的言語,有相近的思維,也就有了溝通交流的基礎;其二,相處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可能有摩擦、爭鬥,也可能有喜悅,但不論怎樣都有心靈的碰撞與啟發。他們可以在喜怒哀樂中學會分辨,學會爭取,學會妥協,學會合作。如果沒有任何的問題與矛盾,孩子將失去適應力的鍛煉機會,也就沒有了運用自己的感官與頭腦的必要與可能。

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忍心讓孩子“吃點虧”,不要小看了你的孩子,否則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別人又會怎麼看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模仿學習隻是其中的一個方法,更多的仍然要身體力行去獲得直接經驗才行,即使是間接經驗,也要通過孩子的實踐,用最終的效果來決定取舍。如果這樣做了,是好的結果,得到了好的激勵,孩子就會選擇這樣的行為;否則,你怎麼教都教不會。

做父母的,在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時候,一定不要自以為是地先去幹涉,即使孩子向你求援,你也要告訴他:別怕,動動腦筋!這不但給了孩子尊重,也會使其他的孩子“佩服”你的孩子,認為他不是個隻會找大人幫忙的人,而是個有頭腦的人!另一方麵,你不能代替孩子與同伴交往,所以最好讓他有機會“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