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不打不罵給男孩成功個性(2)(3 / 3)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呢?

(1)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自然給孩子留下記憶。做了好吃的點心分給鄰居嚐嚐,毫不吝惜地借給別人需用的物品。父母要為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起表率作用。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如關心幫助貧病和孤寡老人等。這些行為都無聲地告訴孩子應該分享。

(2)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很多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他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對哪些東西仍有控製力,它們還是屬於他的。當許多孩子在一起玩時,可以讓大家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出去共同分享,讓孩子體驗玩別人玩具的快樂,使孩子明白分享並不等於失掉自己擁有的東西。

(3)讓孩子學會合作。古希臘的哲人亞裏士多德早已指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導師馬克思也揭示了“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諸如此類的種種描述都肯定了人絕不可能孤立而生。尤其是社會的發展,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激烈競爭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相互之間的差異與距離,隻有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攻守同盟、相互合作,才可能在動蕩、變化中感到安全與支持,成人如此,孩子亦然。如果你的孩子學會了合作,也就擁有了安全生活的基礎。

做父母的,如果因為孩子與同伴之間有衝突,就將孩子與同伴隔離,那真是太糟糕了。最好的辦法不是“別跟他玩了”,而是“一起玩”:教給孩子一個巧妙地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讓孩子開動腦筋,想一個“一起玩”的遊戲,這不但將“化幹戈為玉帛”,還會使你的孩子贏得同伴的讚賞,甚至成為同伴中的“小領袖”。

(4)給孩子創造與人分享的機會。父母要經常給孩子分享的實踐機會。要從小訓練,從嬰兒期就開始,孩子手中拿個布娃娃,成人手裏拿輛小汽車,然後遞給孩子小汽車,拿過孩子手中的布娃娃,這樣反複訓練,體會互惠信任。年齡大的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玩具獲得樂趣時,就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如再給孩子一點鼓勵,孩子會感到這是一種新的玩具享受方法。如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當家裏買了水果、糕點時,要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分配得合理,就要及時表揚孩子。

(5)不給孩子“吃獨食”的特權。有些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把所有好吃好玩的都讓給孩子一人享用。這樣時間一長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把好吃、好玩的東西都據為己有。正確的方法就是,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注意把好吃、好玩的東西給大家分享。不要給孩子搞特殊化,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父母要經常教育孩子,即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能隻顧自己不顧他人。父母要千方百計地使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同樣,別人也會關心和幫助自己。大家相互關心、愛護、體貼,就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6)給孩子“變換角色”的練習。讓他懂得交往的基本規則。如果你的孩子很霸道,那隻是一時的痛快,當所有的孩子因害怕他、不喜歡他,都不同他玩時,他就是最不幸的了。這時,不是他厲害,而是他被拋棄了,被一個集體驅逐出境了!所以,做父母的必須預防孩子遭遇這樣的境況,否則就是父母的失職。

責任感決定孩子能承擔什麼

一位老師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個上了初三的孩子,個人素質很不錯,人很善良,小的時候還擔任過一部電視劇的主角,學習情況與上述的那個同學差不多,也是學習表現很不穩定,既很孩子氣,也是個粗心大王、脾氣大王,品質上倒沒有別的大毛病。

他家是雙職工家庭,並不很富裕,但父母把所有的能力和愛全給了孩子,頭發也白了,心也操盡了,但是還不滿意他目前的學習情況。我接觸了孩子不久,孩子粗心的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總是時常還會小犯,就這樣並不能令我滿意的結果,家長已經是很興奮了。後來出了個很滑稽的事情使孩子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