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窮養的男孩內心很強大(4)(2 / 3)

初三學生李誼在日記中寫道:“為什麼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呢?想找個說心裏話的都沒有,我該向誰說說我的感受呢?感覺好孤單啊。同學們都忙著上課做作業,應付一場接一場的考試,彼此之間住得也很遠,平時連個聊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在一起玩了。我覺得自己的世界隨著自己的成長越來越小,越來越單調。多麼希望不這麼孤獨啊,好渴望跟爸爸媽媽或同學們聊聊天,就像小時候那樣,快樂無憂。我希望自己的世界能夠變得多彩多姿,每天都有許多的新鮮事,而不是充滿了這可惡的孤獨感。”

據調查,14.8%的孩子自述“沒有什麼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獨”。現在的獨生子女實在是太孤單了,鋼筋水泥、高樓深院仿佛給他們構築了一個個小籠子,而與電視、電腦、遊戲機的親密接觸,又使他們與別人離心離德。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現狀調查”顯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沒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數人是不可以信賴的”,有36.1%的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

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有這樣一種體驗: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於是總想一夜之間成熟起來;父母的關心變成了嘮叨,老師在心中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就連平時挺要好的同學,現在也不是那麼親密無間、無話不談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和誰訴說。

這種孤獨感也是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孩子一方麵自認為已經是長大成人了,竭力想擺脫父母的管教,不願意再被當做小孩,希望別人尊重、理解他們;另一方麵,由於獨立工作、生活的能力還較差,又十分眷戀、依賴父母。孩子與人交往、社會化的需求進一步增強了,而需要的性質也有所變化。他們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心理活動開始指向自己的內心變化,有了秘密,自我交談的時間有所增加,在與人交往時變得不那麼坦率,即使是麵對親近的人也有所保留。他們不僅難以與長輩溝通,在同齡夥伴之間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在心理上產生不同程度的孤獨感。

作為父母,不能僅僅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東西,也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無論平時工作多忙,都應該抽空陪陪孩子,聽聽孩子的心裏話,哪怕孩子不願意說,多說一些關心的話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大的安慰,他會因此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而不至於陷入到孤獨的泥淖之中。如果孩子長時間地陷入孤獨,就可能造成性格上的缺陷,甚至患上抑鬱症。那樣將得不償失,父母即使賺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孩子的健康成長。

(1)父母需要改正觀念。有些父母其實在無意間就為孩子的交際能力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告訴孩子不能和成績不好的同學交朋友、年紀還小不要跟異性交朋友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2)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不管父母有多愛孩子,也不管家庭條件有多麼優越,父母切忌事事包辦。隻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讓孩子碰碰釘子,嚐嚐苦頭,才能磨煉孩子的意誌力,走出過分依賴、自我封閉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