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先天原因。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他們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尋路問津也要思前想後。
二是家庭教育不當。過分保護型與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長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子女缺乏經驗,生活辦事能力差,單純幼稚,遇事便緊張、恐懼、焦慮。後者,家長剝奪了子女思維和行動的機會,子女時常擔心遭批評和斥責,遇事便緊張、焦慮、消極、被動。有些家長對兒童的膽小不加引導,孩子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兒童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出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得不自然、靦腆,心跳。久而久之,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
三是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使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數學生生活環境比較順利,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些往往是導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四是挫折的經曆。據統計,約有1/4害羞的成人在兒時並不害羞,但是在長大後卻變得害羞了。這可能與遭受過挫折有關。這種人以前開朗大方、交往積極主動,但由於複雜的主客觀原因,屢屢受挫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
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父母需要這樣做:
(1)幫助孩子正確評價自己,樹立自信心。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讓孩子多考慮“我要怎麼做”;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應讓孩子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擔憂別人是否注意。告訴孩子與別人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眼睛,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對方的注意,減少對方對孩子的注意。
(2)讓孩子勇於和別人交往。讓孩子向經常見麵但說話不多的人如郵遞員、售貨員等問好;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交往,要善於把緊張的情緒放鬆。使用一些平靜、放鬆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緩和緊張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的作用。
(3)告訴孩子一些談話的技巧。比如,在連續講話中不要擔憂中間會有停頓,因為停頓一會兒是談話中的正常現象。在談話中,當感覺臉紅時,不要試圖用某種動作掩飾它,這樣反而增強不自信的感覺,進一步增加羞怯心理。明白羞怯並不等於失敗,這隻是由於精神緊張,並非是不能應付社交活動。
(4)讓孩子不要過於敏感。凡事盡可能往好的方麵想,多看積極的一麵。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情緒和情感,讓孩子相信大多數人是以信任和誠懇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於不信任和不真誠的假定環境中。那樣,對別人就總懷有某種戒備心理,自己偶有閃失,或者並無閃失,也生怕別人看破似的,這樣自己就會惶惶然,更加重了羞怯心理。
幫男孩驅散緊密相隨的孤獨
當前,獨生子女已相當普遍,獨生的環境,易使孩子產生孤獨的性格,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平時的觀察,我們發現有不少孩子不愛講話,不愛與人交往,性格孤僻。有位獨生子女說,作為孩子,有些話題和父母是談不來的,自己平時很多心事隻能放在心裏,快樂和憂傷都是自己一個人承擔。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的吳世煌教授說,目前在一些城鎮地區,獨生子女比例占到90%。他們是“心理脆弱的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寵愛甚至溺愛。長期以自我為中心,使他們難以客觀地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與他人的交往關係上,往往表現得過於敏感或處理不當。專家認為,孩子們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每天都陷入緊張的人際關係中,極易受到孤獨、寂寞、自卑和疑慮等心理問題的困擾。獨生子女中有多少人在孤獨中掙紮呢?調查顯示,大部分獨生子女的夥伴關係是令人滿意的,但是自述“感到孤獨”的獨生子女也達到了約20%,其中,感到非常孤獨的為6%,感到比較孤獨的為13.9%。據1997年的一項大型調查表明,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福建五大城市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中,“最讓人擔憂的問題”裏,“孩子孤獨、有壓力”僅次於“老齡化”,居第二位。當然,孤獨也不僅僅是獨生子女獨有的心理問題,很多非獨生孩子也會感到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