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害怕不熟悉之物。孩子對於任何他沒有見過的東西、沒有聽過的聲音都會感到非常害怕,雖然這在成人眼中,是絕對不會造成傷害的。譬如孩子可能知道吸塵器是用來清潔房間的,但是他無法肯定那個吸灰塵的大口會不會把他也吸進去。
(4)想象力帶來麻煩。一般而言,四五歲的孩子不僅對親眼看見的東西會感到害怕,經過想象力加工的各種場景也會讓他們擔心不已。他們會想象,如果父母不在時,躲在床下的怪獸就會出來,晚上可能會有溜進房間叼走自己的狼……這時的孩子很難區分現實和虛幻,而這個年齡也是最易受到噩夢騷擾的時段。
聰明的父母解除孩子的恐懼,通常都會這樣做:
(1)加強孩子麵對恐懼的毅力。任何兒童在生活中,必然會遭遇恐懼情境。我們若想預防恐懼發生,首先要增強兒童麵對恐懼的毅力,不宜過度保護,但也不應放任不理,忽視孩子的害怕情緒。應鼓勵孩子主動麵對他所害怕的事物,提升他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2)減少人為恐懼情境。雖然兒童的恐懼情緒是自然、不可避免的,但也有部分是父母有意、無意的不當處理所促成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可以聽到父母說:再不聽話,要把你送人了;若不睡覺,大灰狼會把你捉去。諸如此類的話,父母完全忽略了孩子對害怕的感受,無形中增添了許多恐懼情境。假若平常為人父母或師長者都能謹慎避免製造這些恐懼情境,將可減少部分兒童恐懼情緒的產生。
(3)促進孩子了解恐懼事實。家長要讓孩子知悉:在人們生活中,恐懼、害怕是極為平常的事。不要把害怕視為一種懦弱行為,應勇於接受,讓害怕表露出來,不使害怕心理埋在心底而產生緊張的情緒。
(4)提供給孩子滿足、樂觀的榜樣。悲觀、恐懼的父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父母若能適當提供滿足、樂觀的榜樣,無疑可減少兒童的恐懼情緒。父母若能保持冷靜、自然和樂觀的態度,麵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無形之中亦能化解孩子恐懼、害怕的情緒。
百害而無一利的自我否定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現象常見諸報端,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15~34歲的青年自殺已占自殺死亡人數的40%,18~20歲是青年自殺的高峰年齡段。青少年為何在如花一樣的年齡選擇死亡?仔細分析起來,原因千差萬別,根據國內學者庫少雄先生的研究成果,這裏對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影響自殺的危險因素雖然錯綜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大類:生理危險因素、心理危險因素、認知危險因素和環境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之間可能發生相互作用,一旦綜合作用達到了個人承受能力與應對技能的極限,自殺意念就有可能產生。當自殺意念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可能以預警信號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可能因觸發事件而得到加強,最終導致自殺行為的實現。
生理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個體的生理生化因素的差異。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也許是抑鬱症的重要原因,從而成為自殺的間接原因。
心理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抑鬱的情緒、絕望和無助的感覺、不良的自我概念與低自尊、不良的自我防禦機製與應對能力,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懷疑。對於青少年來說,其中的絕望心理特別值得關注。已有研究表明,與抑鬱、不良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相比,絕望度能夠更準確地預測自殺行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各方麵都尚不成熟,他們必須受家長和學校的約束,受同輩群體的壓力,必須尋求社會的接受並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必須努力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有時,這些努力會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難,讓人絕望——一些在成人看來並不嚴重的問題卻足以使青少年感到傷心、絕望,其中又以繁重的學業(特別在父母過高的期望下)、情感問題(往往缺少父母老師的指導以及他們與孩子的溝通)居多。
認知危險因素主要來自三個方麵。
第一,青少年已經達到的認知水平。處在前運算思維階段的兒童若想自殺特別危險,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準確地判斷兒童與青少年處在哪一個認知發展階段有助於診斷其自殺的危險性並製定適當的介入策略。
第二,來自於孩童對自己的認識以及適應外部環境的方式,也可稱之為“自我談話”。消極的“自我談話”可以導致對環境的不良適應,而積極的“自我談話”有助於對環境的適應。自殺者傾向於不斷進行消極的“自我談話”,這會加強已經存在的否定性的思維方式,從而加速自殺意念的產生。
第三,消極刻板的認知,包括過度概括、糟糕透頂、消極歸因等。過度概括即對事件的評價以偏概全,常片麵地根據某件事情的一方麵評估自己的價值,其結果常導致自暴自棄、自責自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隻認為事件的發生會導致非常可怕或災難性的後果。這種非理性信念常使個體陷入羞愧、焦慮、抑鬱、悲觀、絕望、不安、極端痛苦的情緒體驗中而不能自拔。這種糟糕透頂的想法常常是與個體對己、對人、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要求絕對化相聯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