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時刻關注男孩的情緒(3)(2 / 3)

敵意,讓孩子變得好鬥

可能太多的中國家長都喜歡攀比,覺得別人的孩子這比自己孩子強,那比自己孩子好,比來比去,比得孩子眼裏隻有敵意和爭鬥。

一位父親講過這樣一件事:

兒子正在幼兒園學武術,兒子的運動天賦還比較好,學運動之類的還不錯,所以老師教的東西很快就會。一次我去看兒子練,他們在練側手翻的時候另一個小孩的父母親也來了,一看自己孩子翻得不是很好,再一看我兒子比他兒子好(我兒子比他孩子後學),劈頭就是一句:“你真笨,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做不好,你看別人比你後來都做得那麼好了。”本來小孩看到父母來看自己了想好好表現,哪知得到這樣的評價,我看到那個小孩看兒子的眼神,充滿了不滿和氣憤。老師再讓翻的時候他翻得更差了,因為麵前有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他怎麼努力都趕不上別人,父母把他跟別人比,沒有跟他自己比),所以他的興趣都沒有了。我自己也有深刻體會,原來教兒子認字的時候我總是想用激將法,就說他的好朋友比他認得多,結果兒子跟他們吵架了,以後都不要跟他們玩了。

和成人一樣,孩子天生就有權利了解並表達他們的情緒,包括憤怒。但這並不是說他們有權傷害別人或破壞物品,像咬人以及拳打腳踢這樣的行為應該被製止,他們還要養成不亂發脾氣的習慣。年幼的孩子尤其需要學會盡量用言語把怒氣發泄出來,而不是用行為。父母要接受並尊重孩子的挫敗感,同時還要堅持規範孩子的行為,掌握二者之間的平衡是個不小的挑戰。

現實中,一些父母的行為也直接導致了孩子好鬥。在中小學校裏,孩子之間的小衝突是常有的事情。可不少家長卻在教孩子怎樣去和同學打架鬥毆。一個四年級的男孩,在值日的時候不小心把同學的作業本弄地上了,同學來了後,就惡狠狠地讓那個男孩賠一個新的作業本。兩個男孩就因為要不要買個新的作業本發生了口角。“值日男孩”可能覺得心裏委屈就向父母撒謊說,那個同學打了他。第二天“值日男孩”的父母就到學校去找對方“算賬”。夫妻倆直接到學校的班級裏,把小男孩叫到教室外麵,什麼也不問,就開始暴打,一個拽著,一個打,導致男孩身殘。這是多麼殘暴的行為啊!

在打別人的孩子之前,為什麼就不問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怎麼就不去問問班主任老師?衝動的家長不僅把自己送進了監獄,也葬送了兩個家庭的幸福和兩個孩子的一生。傷殘的孩子這一生將在痛苦和仇恨中度過,而自己的孩子以後怎樣在學校裏繼續學習?他的一生又將怎樣度過?

家長這樣做不僅使事情變得更複雜嚴重,而且會給孩子留下極壞的印象:有了爭執和敵意,那就用武力來解決!

幾乎每個孩子在學校都有可能遇到“壞同學”,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而不是去報複。家長們完全可以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但一定要記住處理事情的一個底線——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傷害那個“壞同學”,而是像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樣,尊重那個“壞同學”。同時要考慮所采用的方式對自己孩子人格行為的影響,以及對他今後人際關係的影響。

愛孩子,就需要幫他創造一個和諧的局麵,不要給他製造麻煩。

嘲笑,讓孩子變得畏縮

某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大約七八歲的男孩站在一套民房的2樓陽台上,雙手抱著隔斷牆,一隻腳懸在離地麵約四五米的空中,大喊:“非要讓我上學,我就跳下去!”樓下一位中年女子眼中帶淚,焦急地喊著:“孩子,快下來!有什麼事和媽媽講啊。”

據樓下一位周姓女士介紹,想跳樓的男孩今年8歲,在附近一所小學讀二年級。小剛調皮,總愛和同學打架,經常被老師請家長。小剛學習成績不佳,經常以各種借口逃學。而該女士和丈夫忙於做生意,一直沒時間與孩子溝通。

就在早上的時候,在周女士的“押解”下,小剛極不情願地收拾書包準備去上學。走到該處時,周女士遇到熟人停下來聊天。聊完準備繼續前進時,卻發現找不到小剛了。突然一個聲音從頭頂飄來:“媽媽,你非要讓我上學,我就跳下去!”周女士抬頭一看,這才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兒子竟然爬到了2樓陽台上,擺出跳樓姿勢。擔心孩子發生意外,周女士一下子慌了神,不知所措。

小剛其實並不是真的要跳樓。在眾人的勸說下,年幼的小剛說:“我不想去學校,同學都不喜歡我。”他說,父母做生意比較忙,沒時間照顧他,他經常穿著髒衣服上學,有些同學就嘲笑他,他才和別人打架。父母也不管他的學習,想找人問問題都找不到,所以成績一直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