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小剛和下麵的人說話時,一位好心的年輕男子已經上了陽台,趁小剛分神,一把將他抱住,救了下來。
這時眾多圍觀的群眾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周女士更是緊緊抱住小剛哭個不停。周女士說,回家後會與小剛好好談談讀書的問題,不再用粗暴的態度對待他,還要多抽出時間來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每個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身的缺點,當孩子的一些缺點成為別的孩子嘲笑的焦點時,孩子就會變得消沉、羞怯、逃避現實。
12歲的小波是校籃球隊的隊員,但是他在運動方麵天賦不高,每次比賽,他都會犯一些錯誤。於是,隊員們見到他就會喊:“小波,再錯一次!小波,再錯一次!”被嘲笑的小波起先有點困惑,然後就變得很憤怒,接下來的比賽更打不好了。即使不在比賽場合,小波也沒有逃脫被嘲笑的命運。他覺得很丟人,臉變得通紅,不敢看別人的臉。於是,上學成了小波最沉重的夢魘。
嘲笑聲中帶著輕蔑,無論年紀大小,人們一時都很難認清。小波一開始根本沒想到別人在嘲笑他,他的本意不過是參加一項人人都喜愛的遊戲。意識到自己成為嘲諷的對象時,他變得難堪。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小波很容易變得畏縮、膽怯,不願意參加學校的任何活動。即使隻是擔心遭到嘲笑,也會讓一些孩子傾向於做個局外人,進而養成膽怯內向的頑固性格。而一旦孩子變得過分謹慎,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因為如果別的孩子發現某個孩子特別害羞,就更容易取笑他。一個孩子被迫擔任這種角色是非常痛苦的,還會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被嘲笑的孩子會覺得相當難堪,或者覺得父母也幫不上什麼忙,因此不一定願意告訴父母他們的遭遇。父母的確幫不上大忙,如果父母插手孩子的事,隻能讓情況越來越糟。但是,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戰勝自卑,並且找到新朋友。
另一方麵,如果我們的孩子嘲笑別人,我們也要有所察覺。做個正直的人,承認自己的孩子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做起來並不容易。如果隻是簡單地警告一聲“別那麼說”或者“那樣不禮貌”可不夠,應當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想想如果是你會怎麼樣”或者“看看人家多不好意思呀”,這樣才更能讓孩子體諒別人的感情。如果父母總是和孩子站在一起,並且讓他們知道“我就在你身邊,我能理解你”,孩子就能學會同情和善良。如果孩子自己體會到這種情感上的相通,就更容易理解什麼是推己及人和與人為善。
孩子被別人嘲笑,家長該做什麼呢?
(1)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認真地聽孩子講述事情的整個過程,是父母給他提供幫助的重要前提。聽完孩子的訴說,父母可以說:“這樣肯定讓你感到非常難受。”這時,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斷,先直接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這樣可以讓孩子感覺找到了心理依托,進而會對家長產生信任,從而讓孩子能夠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2)和孩子商討對策。父母可以開導你的孩子,比方說:“我記得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被別的小朋友說過。”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被別人戲弄、嘲笑是非常孤單的事情,聽說父母小時候也有過同樣的經曆,他會覺得自己不那麼孤立,同時他也會願意繼續聽父母說下去。這時,千萬不要認為父母已經可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了,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己解決,“我們該怎麼辦呢?”因為在孩子自己成功地解決問題時他才會有成就感,這能幫助他樹立起一種自信心。
(3)給孩子心理支持。或者父母也可以站在戲弄者的角度,通過某種方式告訴孩子:“孩子,也許你很難相信,其實那些小朋友也有不開心的時候。”為什麼要這麼和孩子說呢?因為這可以使孩子認識到那些孩子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他們並不是那麼可怕,他們也有傷心難過的時候。
(4)細心觀察了解孩子。最後,父母可以問孩子:“你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什麼呢?”孩子也許需要,也許不需要,因為他們可能會覺得家長的介入會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但是作為一種選擇來提供,這是很重要的。
一些孩子對於別人的玩笑過於敏感,我們如何與孩子溝通取決於我們對孩子的了解程度。父母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我的孩子是不是特別敏感?他們經常會自己嘲笑自己嗎?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他與大多數的孩子相處得怎麼樣?
如果我們的孩子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是被嘲笑的對象,而且孩子已經習以為常,這時我們就得求助於學校或者心理谘詢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