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時刻關注男孩的情緒(2)(2 / 3)

第二個方法是轉移法,也是孩子宣泄情緒的良好途徑。當孩子遇到衝突和挫折時,不要讓孩子過多關注所遭遇的事情,而要引導其從這種情境中擺脫出去,盡早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例如,孩子因為與其他孩子出現爭執而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不要指責孩子不聽話,而要跟孩子談談心,講講老師為什麼要批評他,然後,可讓他到室外去踢一會兒球,在劇烈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散到其他地方。

第三個方法是傾訴法,可以說這是一種處理孩子情緒的好方法。傾訴是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如果不能讓孩子學會傾訴,那麼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什麼事情都不願向家長及他人傾訴,而是把心事悶在心裏,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危機。

傾訴可以緩解人的壓力,讓人把緊張的情緒釋放出來。要讓孩子學會通過這種途徑來排解情緒,在遇到衝突或挫折時,要鼓勵、引導孩子將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訴他人,以尋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對成人有很大的依賴性,成人對孩子表現出的同情或寬慰會緩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即使在孩子傾訴並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下,也要耐心地聽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緒的風雨過後,再與他細作理論。

告訴孩子幾個快樂的法則

“孩子,你快樂嗎?”在一些城市的街頭,一位調查人員隨機向孩子們拋出這個問題。令人吃驚的是,不少孩子搖搖頭,臉上寫著與年齡不符的憂鬱。

隨後,調查人員來到北京市某幼兒園,孩子們來這裏時高高興興,但有一名孩子卻蹲在門口不肯進去。媽媽告訴調查人員:“幼兒園分班,孩子與他的玩伴分開了,所以不開心。”對於兒童來說,有玩伴的童年才有快樂。

這位調查人員就“開心與快樂”話題又隨機采訪了一些中小學生,一名小學生說“不上培訓班就是快樂的”,而一名中學生則表示“不搞分數大排隊就是快樂的”。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裏長大的一樣,要什麼有什麼,吃穿用樣樣好,還能不快樂嗎?可是,調查結果表明,感覺自己不開心的孩子似乎並不在少數。

專家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質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卻不夠快樂。除了應試教育剝奪了他們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樂時光以外,家庭教育失當也使一些孩子快樂不起來。

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個體也有所差異,因此,孩子不快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如果父母無法了解孩子不快樂的原因,讓其一直保持悲觀、難過的狀態,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對夫妻帶著7歲的兒子來到了一家心理谘詢室。他們告訴心理醫生,孩子還小,非常希望他能夠繼續讀書,可是悶悶不樂的孩子死活不願再去學校。經過家庭互動,心理醫生了解到孩子心裏有很多憤怒和委屈,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誤解以及父母對孩子氣急敗壞的打罵,造成孩子對學習極為反感,每天鬱鬱寡歡,沒有一點兒笑容。

這個孩子特別調皮,也特別聰明,父母都期望他老實聽話,父母的這種想法讓他吃了不少苦頭。孩子已經用他所有的語言行為告訴家長:我是個調皮的孩子;而父母卻要用父母的威嚴來告訴孩子:你必須當一個聽話的孩子。

正是因為父母讀不懂孩子,孩子才會不聽父母的話,因而不快樂,進而想辦法反抗。心理醫生了解了這對夫妻的教育方式後,給他們製定了一個適合孩子的教育計劃與方法。經過四次谘詢,孩子的臉上終於見到了笑容,情緒也慢慢得到了改善,和父母的關係也變好了,他開始喜歡上學,喜歡讀書。期末考試時,孩子的成績明顯提高。

可見,教育方式是否適合孩子直接影響到孩子快樂與否,也決定了孩子製造快樂能力的高低。

作為父母,應該知道孩子為什麼不快樂。孩子不快樂時就像身體不舒服時一樣,都會發出各種各樣的信號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多動(因生理引起的多動除外)、注意力不集中,都是典型的要引起父母注意的行為症狀。很多時候,父母大都會把問題直接推向孩子,責怪孩子不聽話,自控力不強,甚至認為孩子有病,帶孩子去吃藥。當父母用此種方式來麵對孩子時,孩子的問題症狀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而快速發展,有時會轉變為其他症狀。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地生活,健康和快樂是父母給孩子最深情的祝福。那麼,孩子快樂的性格如何形成呢?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一個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先天可以遺傳的,而是人出生後不斷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以及自身實踐、長期塑造的結果。因此,孩子的快樂性格可以培養。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應掌握以下幾點快樂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