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時刻關注男孩的情緒(2)(1 / 3)

社會因素首先往往是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使他的衝動行為得以強化。其次就是父母過分地“保護”和限製孩子。比如,不允許孩子與小夥伴在一起玩等,時間長了,孩子會很封閉,缺乏集體合作的體驗,於是就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一旦有什麼不滿就會表現衝動。此外,環境的不良刺激,如家庭氣氛的緊張,父母對待孩子教育的不一致,缺乏雙親配合的愛以及遇有疾病或外傷的打擊等都會導致孩子的興奮而產生逆反和衝動。再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常常受到父母打罵,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製自己,因而會出現衝動行為。

除了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之外,還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孩子的情感是不穩定的,好衝動,遇到喜歡的事就愉快,遇到厭惡的事就不高興,他們不能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感,比如,幾分鍾前還在大哭大鬧,幾分鍾後就“雨過天晴”,笑聲朗朗了。

當孩子因衝動而失去理智時,很多父母會手足無措。對待愛衝動的孩子,父母不妨試用以下幾種方式:

(1)耐心引導。如果孩子出於好奇心而衝動,把東西搞壞了,父母不要打罵孩子,而應耐心地引導他,給他講清楚東西損壞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以後做事要細心、認真,並啟發和幫助他對感興趣的事情進行探索。

(2)冷處理法。比如,有的孩子會出現“人來瘋”現象,家裏一來客人,他就十分興奮,什麼都不顧了。父母一時也難以說服他,這時可采取冷處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後,再對他實施適合的教育。

(3)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父母應善於調控自己的舉止行為,堅持正麵教育的原則,改掉動輒打罵的教育方法。

(4)父母教育方法要一致。孩子衝動時,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是很不好的,這會讓辨別力不強的孩子陷入迷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一定要一致。同時,在對孩子的愛中還應提出要求,使孩子懂得為所欲為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同時父母要有修養,不急躁、不憤怒,要用冷靜理智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5)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兩個孩子正為爭一個玩具而哭泣時,你可以用另一種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融入另一種遊戲的快樂中,就會破涕為笑。

總之,隨著孩子神經係統的逐步發展和心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父母的正確教育,孩子的自製力也會逐步加強,他們的衝動行為也會相對減少。

教會孩子釋放不良情緒的方法

多數家長肯定有這樣的體驗:當孩子發脾氣時,你往往會火冒三丈,大聲訓斥孩子立即停止吵鬧,甚至一巴掌打過去。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對孩子來說,產生情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當一個成人發脾氣的時候,旁觀者尚會知趣地離去,或者好言相勸,何況對一個孩子呢?

孩子往往很難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如孩子恐懼、喜悅、悲哀、憤怒時,常常會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很多父母並不了解這一點,因此,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孩子像對大人一樣要求其情緒平穩,不讓孩子宣泄情緒。結果,一些孩子壓抑慣了,長大後,性格抑鬱沮喪,心理不夠正常。

因此,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哪怕是不合情理的原因而產生不良情緒時,一定不要采取批評、打罵的方式去遏製孩子的情緒,而要允許孩子去發泄,並懂得采用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把不良情緒發泄出來,而不是壓抑在心裏。

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緒宣泄對維護心態平衡的作用,他認為,通過傾訴、哭泣、運動等途徑,能減輕精神上的症狀。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時,讓他能不受壓抑地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

那麼,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發泄不良情緒呢?下麵幾個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個方法是哭泣法,它是孩子情緒宣泄的一條重要渠道。有人說過,家長對孩子最殘忍的事莫過於不讓孩子眼眶裏的淚水往下流。幾乎所有的家長都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哭泣,更不曾引導孩子用哭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遭遇恐懼、委屈、憤怒時常常會用哭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此時,家長不要哄勸孩子停止哭泣,或者強行壓製孩子不許哭。因為,哭泣可以讓在緊張狀態中的孩子變得輕鬆。

雖然哭是孩子情緒宣泄的一條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但絕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佳的渠道。因為這種方式往往會讓周圍人認為是孩子不堅強的表現,得不到周圍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會使人感到煩躁不安。因此,引導孩子哭泣也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