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男孩來說,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情緒常常會發泄不出來。情緒不能正常發泄時,人便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有兒童心理學家說:“在孩提時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鬱。”大多數的家長也許會懷疑這個觀點,至提出反駁:我的孩子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但是,如果家長注意到了男孩的異常行為,是否還能如此理直氣壯地予以反駁呢?
不能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俘虜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這樣教育他們的兒子:“哭什麼哭,女孩才總是哭哭啼啼的呢!”“有什麼好哭的,像個女孩子一樣!”……
在接受家庭教育方麵,男孩有時是很可憐的。因為是男孩,他們被剝奪了哭泣的權利;因為是男孩,他們必須堅強;因為是男孩,他們的情緒往往被家長忽視……所以有人說,做男人是可悲的,即使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要承擔比女孩大得多的壓力。
事實也的確如此,對於男孩來說,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情緒常常會發泄不出來。情緒得不到正常發泄時,人便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有兒童心理學家說:“在孩提時代,男孩比女孩更脆弱、更情緒化。”
12歲的石磊沒有上初中就輟學了。他非常自卑,害怕見陌生人,脾氣古怪、暴躁,動不動就大發脾氣,並常常以自殺威脅家長。正處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齡,石磊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
原來,石磊曾經是一個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在他上五年級時,班級評選班幹部,他滿心歡喜地以為能當選,結果老師沒選他,反而選了比他差的同學。
這件事對他打擊特別大,他放學回家後一句話都沒說,直接躲到了屋裏。第二天,他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媽媽,並且反反複複說了好幾遍。但當時爸爸媽媽由於工作忙,誰也沒在意孩子情緒的變化。
從這以後,石磊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沉默寡言,對所有的事都提不起興趣,不愛上學,也不喜歡參加班級和課外活動,甚至在街上看見同學和老師他都會立刻繞著走。然而,石磊的這種異常行為還是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最後,等父母發現孩子異常時,他已經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有時候男孩就是這麼脆弱。他們也會迷路,而且他們不像女孩,發現自己錯了便會馬上回頭,他們有一股一路走下去就是不回頭的“倔勁兒”。因此,他們有時更需要家長的關注,需要家長在適當的時候為他們確定航標、指引方向。
我們有理由相信,石磊本來可以成長為一個可愛的少年,他隻是在一個人生的岔路口迷了路。但是,由於家長的疏忽,卻造成了他性格的轉變。
與女孩相比,男孩不善言辭,更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更容易暴躁、發火……但正因如此,男孩才更需要父母的關注,尤其是在他情緒變化的時候。
有一項針對初中生進行的深入調查表明,多數孩子都存在情緒失控的問題,在情緒和行為上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比例高達15%,其中,5%的初中生存在敵對、攻擊行為。而全國22個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數字顯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有關專家表示,存在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孩子實際人數遠遠不止這個數字,關注孩子的“心病”,已經到了家長必須正視的時候。
現在有些孩子越來越情緒化,稍有不順就發脾氣、摔東西、吵架、打架,甚至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發生犯罪行為。最近,媒體不斷報道有的孩子在情緒失控時采取極端的方法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孩子已經成了情緒的“俘虜”。這極大地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了孩子的未來。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問題,在看到孩子的情緒出現問題時,就要采取積極的手段進行挽救。
另外,家長也應注意,如果男孩的訴說內容有偏激的傾向,切記不要在當時就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會讓他感到更加無助,或是加重他的反叛心理。家長可以等孩子平靜後,在孩子很高興的情況下,再幫孩子分析他的錯誤觀點,並幫他提出改正的建議。
讓孩子意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做過這樣的試驗,他們將6個月大的嬰兒與他們的母親請到實驗室,在事先設定的情境中玩耍並進行錄像。首先,母親給嬰兒看玩具並與嬰兒說話;然後,母親停止與嬰兒玩耍並板起麵孔以使嬰兒煩躁不安。接下來,母親要盡可能地安慰嬰兒,撫摸嬰兒,注視並跟嬰兒說話。
實驗結束之後,研究人員慢速播放錄像帶,分析嬰兒和母親的表情及行為變化。結果發現,母親板起臉後男嬰哭泣和煩躁的次數更多,表現得更為憤怒,他們要麼比劃著想讓母親抱自己,要麼在椅子上動來動去好像要逃走。而且,在母親試圖安慰他們的時候,男嬰也表現得更難平靜下來,母親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讓男嬰高興起來。
男孩,極不擅長情感表達。而女孩相對要好得多,女孩對情緒和情感更加敏感。2歲的女孩比2歲的男孩能更多地使用“愛”和“傷心”這樣的情緒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