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緒不光會讓孩子容易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還會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給孩子帶來許多疾病,如內分泌紊亂、神經衰弱、精神失常等。當孩子感到悲觀、失望、憂憤、恐懼時,其機體內就會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如果長期處於這種不良情緒中,就會引發身體疾病。如果孩子經常處在不良情緒中,就容易任性,亂發脾氣,從而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甚至還會產生孤獨感和抑鬱症等。不良情緒可使孩子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影響其學習,如記憶力下降、厭學、成績下滑等。
那麼,父母如何讓孩子意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呢?不妨從以下幾點做起:
首先,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處在情緒高峰期,較少焦慮時,身體的活力、胃口和睡眠都處於最佳狀態,即使有破壞情緒的事情發生,他也可能一笑了之;當孩子處在情緒低落期時,整個世界都是灰蒙蒙的,沒有什麼能激起他的興趣,他開始變得多愁善感,對事物特別敏感;孩子處在情緒平穩期時,就表現得積極樂觀,處理問題合理而順手,可以做出比較成熟的決定。一般來說,情緒周期是在童年建立起來的。在孩子童年時,幫助其了解情緒周期正是恰當的時候。當孩子出現情緒周期變化時,要讓孩子想想自己的情緒周期是什麼情形,並下決心減少不良情緒周期的頻率。尤其當孩子處在情緒低落期時,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如,每當孩子有規律性地產生不良情緒時,父母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孩子,你放鬆一下。”
其次,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緒。一般來說,孩子的情緒包括樂觀型和悲觀型兩種。同樣是麵對桌上的半杯水,樂觀的人就認為杯子的一半是滿的,悲觀的人就認為杯子的一半是空的,你可以用這個方法考察一下孩子的想法。在實際生活中,當孩子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時,父母可以適時地幫孩子認識情緒的類型。比如,當孩子哭泣、悲傷時,可以恰當地告訴孩子:“哭泣是不好的,悲傷會讓人變得很醜。”再比如,當孩子在失敗後還麵帶微笑時,告訴孩子:“寶貝,你很樂觀,你是最棒的!”孩子將來會麵對人生的諸多曲折、難題,正確的對策是盡力去解決它。
其實,孩子的不良情緒有很多,父母在讓他們意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時,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循循善誘,耐心指導。當你把這些道理給孩子講清楚時,孩子就會意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而努力不讓自己陷入不良情緒中。
衝動讓孩子失去理智
愛衝動的人總是容易失去理智。孩子衝動時,會很難控製自己的情緒,因而失去理智,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孩子偶爾衝動在所難免,但如果經常出現衝動逆反的情況,就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尤其易使孩子性格出現偏離和行為異常。
容易衝動的孩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會覺得自己受委屈了,有時候會用自己的拳頭去征服別人,去報複別人。容易衝動的孩子探索欲和占有欲都特別強,看見什麼新鮮東西,都想撲過去搶,或者伸手去抓,往往不計後果。比如,不走大路,偏偏要走高低不平的曲折小路;一會兒可能去觸摸飲水機的開關,過了一會兒,可能又會去爬窗台。雖然額頭上已經摔出了大大小小的傷疤,屁股也多次被父母教訓,但是,還是不停地惹麻煩,做一些很危險的事情。
李強的兒子冠群上小學二年級,特別容易衝動,總是毫無理智地做一些令人擔心的事情。不僅在家裏經常發脾氣、摔東西,而且在學校也會僅僅為了一兩句話,就和同學大打出手。有一次,李強接到兒子班主任的電話,說冠群在學校裏和同學打架,把那個同學的鼻子打得流血了。李強接到電話後急匆匆地趕到學校。原來,冠群和同學玩紙牌,輸了不服氣,就動手打那個與他玩遊戲的同學,其他同學報告老師。老師來了,他還是衝動地不能控製自己,一個拳頭把同學的鼻子打得流血了。
這樣的孩子怎麼能讓家長放心呢?孩子愛衝動總是讓父母的神經繃得緊緊的,總是擔心他會惹禍,會出事。
一般來說,孩子容易衝動的因素主要有兩大方麵,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會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孩子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不夠完善,特別是大腦皮層興奮和抑製過程還很不平衡。因此,一旦他們遇到緊張刺激,就會非常激動而不能自控。比如,三四歲的孩子,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雖然都有發展,但興奮過程仍占優勢,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在行為上容易興奮,不能約束自己,從而發生衝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