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期如此,到了青少年期,這種情感差異日趨加大,越來越多的男孩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情感反應更不敏感,更有可能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男孩往往更容易情緒失控,用攻擊或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有時候,他們把這種攻擊指向自己,就是自殺;有的時候,他們把這種攻擊指向他人,就是暴力。
最近,張先生對兒子的“情緒化”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孩子剛上初一,已經是大孩子了,可還動不動就哭鼻子,還愛跟同學吵架,甚至還跟父母吵架。據張先生反映,他兒子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特別“情緒化”。在生活上,兒子常常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不想幹的事任家長怎樣說都不為所動,想幹的事任父母怎麼阻撓都非要幹。比如,上周他說要學吉他,要張先生給他買。張先生不肯,他當即就氣得哭起來,還摔門而出,把張先生弄得莫名其妙,兒子有必要為此生這麼大氣嗎?他覺得太不可理喻了。
但是,平時遇到一點點高興的事,他都樂得手舞足蹈,又是唱,又是跳。可正在高興的時候,如果別人有一句不經意的話刺激了他,他馬上就情緒化起來,或者是摔東西,或者是流眼淚。“簡直不像個男孩,太不可思議了。”張先生覺得兒子跟個女孩似的情緒化。
在學習上,兒子也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偏科非常嚴重。他喜歡數學,就天天抱著數學課本;不喜歡語文,就連語文作業也不做。任老師和家長怎麼說、怎麼逼都沒有辦法。
有時候,兒子變得沉默寡言起來,似乎很憂鬱的樣子,常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裏。父母去問他有什麼事時,他總是不耐煩地讓父母不要過問。
兒子的情緒讓張先生非常擔憂,他不知道兒子到底怎麼了,是到了青春期了?還是心理出現了問題?
其實,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更別說孩子了,隻是成人大都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孩子卻做不到。孩子的情感往往是最真實的,他們的喜怒哀樂就是自我內心的表達,出現情緒化的原因一般是由於自身的一些需要未得到滿足。一件在成人看來是極小的事,常常可以引發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發生變化。一旦他們內心的防線被打破,就會出現發脾氣、使性子之類的反抗行為。
孩子的情緒問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能起促進作用,有助於孩子潛能的發揮;消極的情緒則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響他的人格建構,影響他未來的生活和事業。因此,家長需要進行有效的幹預,以及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意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
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或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度或內心體驗。打個比方,強強聽到同學正在說他的壞話,就會產生氣憤的情緒;林林正在誇他的小夥伴兵兵,兵兵則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再比如,小賓正在觀看一部電影,電影中悲傷的鏡頭讓他產生難過的情緒;何亮登上領獎台時微笑著向大家揮手,則顯示了他快樂的情緒。
人們的不良情緒主要包括兩大類,即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持久性的消極情緒。這兩種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下麵我們來看幾個事例:
事例1:在《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的情景想必大家都十分難忘。範進多年考不中舉人,直到他50多歲時,才終於聽到自己“金榜題名”的消息,不禁“喜極而瘋”。
事例2: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雖然才華出眾、機智過人,但是,他氣量狹小,終被諸葛亮巧設計謀,斷送了風華正茂的生命。
事例3:有一個粗心的醫生,把兩個病人的診斷報告弄錯了。結果,原來那個沒有癌症傾向的病人由於醫生的錯誤診斷報告而極度傷心、痛苦,情緒極不穩定。過了一段時間,這位病人再到醫院檢查,果真發現有了癌症傾向。而原來那位有著癌症傾向的病人,卻因為拿到了沒有癌症傾向的診斷證明而情緒變得高漲,心情變得愉悅,病情漸漸好轉。
可見,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持久性的消極情緒都會給人們帶來危害。
孩子的不良情緒包括持續性的恐懼、沮喪、憤怒、焦慮、悲傷、猶豫、嫉妒和情緒淡漠。情緒淡漠即對環境變化缺乏情緒反應以及情緒低落、不穩、倒錯等。
一個男孩曾經這樣描述自己:“我的情緒變化很明顯,一會兒興高采烈,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有的時候又像被風刮入萬丈深淵,情緒低到極點,看見什麼煩什麼,什麼也不想幹,腦子昏得厲害,隱隱約約地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滋味,仿佛是個木偶,什麼事情都懶得做,不誇張地說,我現在真像個半死的人。我愛好書法,但總是因練不好一個字而把筆摔得叭叭響;我想把班級治理好,可從沒有勇氣在全班同學麵前說一句話;我愛好文學,可瞧著退回的稿件,就再也不想寫第二回;我想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學習和生活,可又常因一些世道的不平而滿腔憤怒,無法安心學習。稍有不順心的事,我就怒氣衝天,精神也就一蹶不振。望著自己的成績和老師日益冷漠的臉,我真想努力趕上去,可就是無法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