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破壞孩子的人際關係。孩子的一些隱私會涉及他的同學、朋友,比如與朋友一起進行並非不正當但又不願別人知道的活動,並約定保密。教師和家長知情後,不分青紅皂白將事情公之於眾,這便會招致朋友和同學的怨恨,破壞孩子與別人的友誼。
(6)削弱孩子與親人的親密關係。孩子的隱私常被侵犯,家長又不善於補救,其結果必定是孩子對父母反感,不信任。一旦雙方形成隔閡,再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就困難了。
有人問:照這麼說,一切由著孩子,孩子的私事都不能過問了?要過問,但要明確指導思想,講究方法。應該先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再讓孩子自覺自願地和你談他的隱私。隱私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相對性,自己的私事對一些人是隱私,對另一些人可以不是。隱私可以轉化,不信任你時是隱私,信任你可以不是隱私。
了解孩子,並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沒有尊嚴、沒有隱私的個體。恰恰相反,我們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才能夠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優勢,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作用。當孩子和你之間充滿敵意,和你疏遠,你就根本無法走近孩子,也就無法了解孩子的內心。教育隻停留在表麵,那不是真正的教育。
合格的父母是應該這樣做的:
(1)爭取讓孩子信任你,使孩子主動、自願地披露心中隱私。這就必須盡可能做到:長期日積月累地培植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培養孩子與父母交流思想感情的習慣;不要找各種理由偷看孩子的日記,私拆孩子的信件;兌現對孩子的承諾,不能兌現時也得說清緣由,取得孩子的諒解。
(2)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作為父母應該放下心來,相信孩子能帶著秘密健康成長。如果家庭有條件的話,可以給孩子一間獨立的房間,或者給孩子一個隻有他自己才能開啟的抽屜,允許孩子有一個較自由、安全的空間,並讓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不會破壞屬於他自己的空間。這樣能讓孩子在家裏找到一個有安全感的地方,不至於向外尋求安全,從而遠離家庭,遠離父母。
(3)父母以身作則。父母之間可以有一些小秘密,相互尊重對方的隱私,不要相互指責、猜疑。必要的時候,把自己的秘密拿出來和孩子分享,聽聽孩子的意見。
(4)不打擊孩子。即使知道了孩子的秘密,也不要一直對孩子打擊、批評,要像幫助朋友一樣幫助孩子,給他們出主意想辦法。
信任,他的時間他做主
當今教育改革,把原來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社會、經驗為中心。素質教育,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個體自主、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為目的,突出學習的樂趣、思維的創造力、精神的愉悅和心理的健康。這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但連自主支配課餘時間的權利都被剝奪,談何尊重?如今,學生們的課業負擔仍然十分沉重,盡管中央三令五申給學生減負,但現實中,學生們並沒得到真正的減負,就連課餘時間都被安排滿了。近日上海市少工委的調查數據表明,有80%的學生雙休日及課餘時間都在學習學科知識,沒有自主支配的時間,學生隻能在困惑和無奈中認可學校與家長的安排。
其實,孩子對許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已逐漸學會了自己安排時間和活動。對於家長的安排,孩子們或抱怨或沉默,在家長覺得平靜或很正常的表象下,其實已積蓄了孩子的叛逆心理。課餘時間任由家長支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支配權,實際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教孩子如何尊重別人,而身為父母卻對孩子給予不尊重,父母言行不一,如何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翻譯家傅雷,這個在我們看來很成功的父親,在孩子成年後,寫下這樣一番感人肺腑的話:“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原來,傅雷讓幾歲的兒子每天上、下午連續幾小時地練琴,有時彈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從不讓鬆弛。傅聰終於成了鋼琴家,可傅雷還是說:“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因此,家長最好不要幹涉孩子的正當活動,這是家長和孩子在權利和義務方麵互相尊重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