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並非意味著毫無目的,隨心所欲,無拘無束。自主支配課餘時間指的是孩子在課餘時間裏能夠自己確定活動目標,製定活動計劃,在活動中對自己的行為做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而由孩子自主安排時間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1)可培養孩子的個性。當前,我國各學校實行的是班級授課製,(可能)來自不同地域而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性格氣質的學生來到同一所學校,坐在同一間教室,看同一本書,聽同一個老師講課,做同一本練習冊,這種工廠車間模式化的“生產方式”暴露出來的弊端越來越明顯。這種教學方式由於不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一味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出千篇一律的學生。考慮到教育改革的漸進性和我國的教育現實,讓孩子自主支配課餘時間將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個性。在課餘時間,孩子能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自我製定發展目標和計劃,彌補學校班級授課製的不足。當時17歲的女高中生鬱秀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為老師、家長給她充分的自主支配課餘時間的權利,她利用課餘時間讀了大量的書,到高三時寫成20多萬字的《花季·雨季》,自己的個性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2)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創造力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學生時代是培養創造力的關鍵時期,而創造力的培養必須有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如果家長、老師在課內課外都把學生盯死,事事時時都為孩子製定各種嚴密的計劃,這樣的教育環境怎能造就一代新人?而孩子如果長期習慣聽命於教師、家長的安排,不學習安排支配自己的時間,按部就班,將導致畏首畏尾,缺乏自主意識和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小時候放了學就奔向大自然,觀察鳥獸美麗的羽毛,聆聽昆蟲動聽的歌聲,思考動物種類之間的關係。成年後他根據自己的發現,大膽地提出進化論,否定了特創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開辟了生物學和人類學的新紀元。如果,當初小達爾文課後也被家長限製做這做那,今天做“名師指點”明天做“高考指津”,恐怕就沒有他日後的成就了。
(3)可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格。能否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計劃、自我監控是判別真自主與偽自主的重要依據。當今的中國孩子特別是城市的學生,大部分出生在優裕的環境中,再加上家長們的高期望,一些孩子出生後,就被納入一整套的“精英教育計劃”中,課內“滿堂灌”,課後還要參加家長報名的名目繁多的奧賽班、鋼琴班、舞蹈班、書畫班……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似乎是為他人而活,從不考慮給自己做計劃,養成了依賴的壞習慣,失去了獨立的生活能力,有的碰到一點挫折就想到輕生。北京大學,每年大約有20名學生因為缺乏自主自理能力,造成生活學習的不適應而被勸退或留級。如果老師、家長還孩子自主支配課餘時間的能力,給他們鍛煉自己的機會,可讓他們日後能更快適應新的生活,接受各種各樣的挑戰,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其實是對孩子更加負責,是對人的生命的尊重,是人性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