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有一個孩子每天上幼兒園前必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的想法同母親先做交代,同時要求媽媽依其順序一一告訴老師;下車時,媽媽還須抱著他,再背著書包走到教室內,然後媽媽需依照孩子在車上所交代的內容順序,一一地複述給老師;隻要媽媽說的順序有錯,這孩子馬上就哭鬧說媽媽說得不對,要求媽媽重新再說一遍,因此他的母親隻好將內容重新更正再念過一遍。直到媽媽全部念對,孩子才會停止哭鬧,以至於每天早上都會見到孩子的母親不斷地在重複做此交代:“老師,我們今天有四件事情要交代,第一件事情是,我們今天要在幼兒園吃午飯的,第二件事情是我們還沒睡足,第三件事情是我們有點肚子痛,第四件事情是我們還想睡覺……”
二是年齡的關係。一般來說,孩子在一歲前,霸道行為出現的情形不多,主要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還不足,因此雖然會有身體上的反抗,但還不會讓父母傷透腦筋。可是隨著孩子逐漸成長,開始有他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想擺脫旁人的束縛,自己決定怎麼做,因此會開始出現“不要”的字眼、“不要”的動作和“不要”的行為。而且現在的孩子比較早熟,大約在一歲零八個月時就會出現很強烈的自我意識,有時拗起來,10頭牛都拉不動,而這種霸道的行為會持續到3歲左右。
三是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都會以自己的速度,經過一般的行為階段。因此有些孩子極具社會性,能愉快地和他人相處;有的孩子則很害羞,隻對那些他熟悉的人有反應;有的孩子心中不愉快時會尖叫、大吵大鬧,憤怒地發泄一場;有的孩子則是皺皺眉或低聲哭泣就算了。每個人天生氣質不同,所表現出的行為也有很大的差異。
四是模仿。就社會學習觀點來說,孩子深受父母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例如電視、卡通等。而且如果父母本身很霸道,孩子發現父母這種行為,往往耳濡目染之下也跟著模仿、學習。
那麼霸道的孩子如何教育?
(1)適時地進行輔導和糾正。當孩子有霸道行為出現時,父母應先處於他的立場想,試著了解他的心情。對孩子的霸道行為,勿過於迎合或敷衍,應當適時地給予輔導與糾正。從行為治療的觀點來看,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時,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強化他的這種行為,孩子一旦受到肯定,心中便會意識到何事可為;而當孩子表現霸道行為時,則須給予輔導和糾正,孩子便能知道何事不可為。
(2)培養和孩子講理的習慣。父母要學著每一件事情都要和孩子講理,讓孩子慢慢了解和接受。如果孩子年紀小,還不了解或聽不入耳,父母也不必強求或過分期待孩子接受,因為孩子每天都在成長,隨著他身心的成長,孩子會學得較為講理。切勿“以霸治霸”,以免誤導孩子,以為霸道可以解決一切。
(3)內心慈愛,處理事情態度堅定。父母事先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原則,讓孩子了解和讚同,原則確定後,就要堅持且確實執行,父母不可輕易妥協。尤其在碰到危險的緊急情況、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時(例如,觸摸電源、熱水等危險物品),則可用強硬的製止手段,立刻禁止這種行為,然後立即與孩子解釋“不行”的原因;若孩子無法理解,不排除以強製的手段來禁止。
(4)尋求長輩們的經驗承傳。每一位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因此父母所用的輔導方法將因人而異,因此若能尋求長輩們協助,透過其經驗傳承,將能使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更得心應手。
(5)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霸道的孩子因隻顧自己,不會考慮到人際關係,因此在孤單的環境裏,霸道的行為會顯得更為強烈。因此可多帶孩子去參加社交活動,如慶生會等。在和別的孩子共同分享中,可以讓孩子學習到施與受的關係,進而反省並改正霸道的行為,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反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人們的一種內在人格智力,是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不斷進步的前提條件。對成人而言,具備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自尊、自律,有計劃地規劃人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積極進取,度過一次次難關,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幼兒時期,孩子尚未形成完備的自我意識,自我反省的內在人格智力還處於萌芽階段,因此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姑姑送給毛毛兩條美麗的小金魚。毛毛十分喜歡,把魚兒放在玻璃缸裏,看它們在水中自由地暢遊。有一天,毛毛突發奇想,把金魚從水中撈出來,丟在地板上。看到金魚不停甩動尾巴,毛毛覺得很好玩。
“毛毛,你怎麼這麼殘忍!魚會幹死的,趕快把它們放回水裏去。”媽媽看到這一情景,大聲嗬斥毛毛。毛毛無動於衷,對媽媽的嗬斥置若罔聞。這時,外婆走過來說:“毛毛,如果你口渴時不給你水喝,你會怎樣呢?”
“我會很難受。”毛毛有過口渴難耐的經曆,便不假思索地說。
“是啊,沒水喝很難受,可你把魚從水裏抓出來丟到地上,讓它們沒水喝,你說它們難不難受啊?而且,魚是水生動物,比人類更需要水,一旦離開水,會很快死的。它們拚命甩動尾巴,是因為它們太難受了。”外婆開導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