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1)(3 / 3)

毛毛不做聲了。沉思了片刻,毛毛對外婆說:“我錯了,我以後再不把金魚丟到地上玩了。”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具有自我反省能力跟父母和長輩的引導和教育直接相關。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可以簡單判斷好壞,並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恥感。如果做錯了事,他們也一定會感到羞愧,隻是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而已。問題是怎樣啟發他們的自尊心、羞恥感,進而使他們反省,自己下決心改正。

會自我反省的孩子,能夠反思自己的言行,能置身事外觀察自我的狀態,因此,能換位思考父母的感受。所以,一般來說,會自我反省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那麼父母如何培養會反省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要引導孩子預見事物的後果。許多孩子往往比較衝動,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就不考慮後果,而且由於孩子經曆比較簡單,能夠預見到的後果往往與成人能夠預見的不一樣。這時候,父母可適當指導孩子,如果孩子無法跟成人一樣思考,父母不妨讓孩子嚐試一下,結果肯定會出乎孩子的意料,這時,孩子就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了。

其次,不直接指責孩子的錯誤。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不要一味給予斥責,這樣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使孩子內在智力的發展受到限製。這時,父母可采用冷靜的態度,從側麵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過失。上例中的毛毛在外婆的引導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反省,最終認識到錯誤,這是值得我們父母學習的。

再次,正視負麵道德的正麵效應。給孩子灌輸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麵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靈,而讓孩子體驗羞愧、內疚等負麵道德情感也會使其受益匪淺。而且羞愧、內疚等負麵道德情感與正麵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促使他們不斷自我反省,區分好壞、是非、對錯和美醜,改正錯誤。

最後,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孩子做錯了事,許多父母常常替孩子去承擔犯錯的後果,使孩子覺得做錯了也沒關係,喪失責任心,不利於培養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後容易再犯類似的錯誤。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犯錯的後果,讓孩子明白,一旦犯錯,將會造成不良甚至嚴重的後果。如毛毛把金魚從水中抓出丟到地板上玩,要讓毛毛意識到金魚的死很可惜,金魚缸將是空空的了,而這些都源於自己的錯誤行為,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因此,當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時,應讓他懂得羞愧和內疚。如孩子做錯事或者不聽話了,父母可直接平靜地指出錯誤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發起他的羞愧感和內疚感,以後不再犯此類錯誤。

宣泄,給孩子一個釋放情感的機會

不要認為孩子在父母麵前就永遠是孩子,也不要認為男孩子就應該是小男子漢,其實他們與成人一樣有情緒變化,諸如憤怒、哀傷、失望、害怕等。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須讓孩子適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積鬱,讓孩子淋漓盡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憂愁、牢騷和怨恨等不快,使其達到心理平衡。

5歲的楚楚從幼兒園回來後喜歡一個人在小區裏,邊玩邊等媽媽,媽媽下班回來都要先到兒童遊戲區叫他,然後牽著他的手一起回家,楚楚感到幸福極了。可是這一天,媽媽病了,楚楚一個人在小區玩了很久,最後撅著小嘴跑回家。

看到媽媽躺在沙發上休息,楚楚更委屈了:“你為什麼不接我回家?”然後傷心地大哭起來。媽媽很煩,不準他哭。楚楚跑進房間把玩具扔了一地。

奶奶趕緊把楚楚拉到小房間,拿過一疊報紙說:“你生氣就撕報紙,撕得碎碎的就好了。”楚楚狠狠地撕著報紙,眼淚終於吧嗒吧嗒掉下來:“媽媽不去接我,還打我。”奶奶把他牽到小書桌旁邊:“楚楚最會畫畫啦,把你難過的事情畫出來好嗎?”楚楚拿起筆,在紙上認真地畫了一個娃娃,然後在空白的地方畫滿了眼淚。奶奶又讓他跟爸爸打電話,也不知爸爸說了些什麼,楚楚笑了,他掛了電話,小心翼翼地推開媽媽房間的門,瞧了一眼又悄悄地縮回腦袋,對奶奶說:“小聲點,媽媽真的病了。”

對孩子過分溺愛,任由孩子無理取鬧是當今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同樣,不讓孩子發脾氣,不許孩子哭也是不可取的行為。除了哭,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學會更積極的情緒發泄方式。兒童的思維是以動作思維為主導,所以用大道理對孩子進行情緒疏導往往收效甚微,而假以肢體動作的發泄就極為有效了。上麵案例中奶奶幫助楚楚疏泄情緒的成功之處也就在於此,“撕紙”的動作幫助孩子宣泄了內心的憤怒,畫畫使孩子實現了自己消極情緒的表達,在對爸爸的傾訴過程中,孩子達到了對媽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