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1)(1 / 3)

男孩的內心世界充滿矛盾,他們在渴望與別人建立聯係的同時卻也力圖與別人保持距離,這就造成了他們情感上的分裂。他們在需要聯係和渴望獨立之間掙紮,在他們的成長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掙紮的各種表現。但是,不論他們處於哪個年齡階段,大部分男孩在通向健康情感的成長道路上都存在心理準備不足的問題。

理解,孩子的世界像水晶

有這樣一個故事:

英國某家報紙曾舉辦過一項高額獎金的有獎征答活動。題目是:在一個充氣不足的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到世界興亡命運的科學家。

第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人,使他們免於因環境汙染而麵臨死亡的厄運。

第二位是核子專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滅亡的絕境。

第三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食物,使幾千萬人脫離因饑荒而亡的命運。

此刻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一個人以減輕載重,使其餘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下哪一位科學家?

問題刊出之後,因為獎金數額龐大,信件如雪片飛來。

在這些信中,每個人皆竭盡所能,甚至天馬行空地闡述他們認為必須丟下哪位科學家的宏觀見解。

最後結果揭曉,巨額獎金的得主是一個小男孩。

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孩子的聲音無疑是偉大的!有人說,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麵說謊,因為那是上帝的眼睛在看著你。孩子的童心世界,裝滿了夢!代表著純真、新奇、祥和、簡單、友愛。孩子那清澈透亮、活力充盈的眼神,清純得讓你的良心不忍欺騙他、碰傷他。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新的,沒有所謂的社會、禮儀、道理、經驗、尊卑,甚至你我之分,完全是“自然人”狀態,而後的種種經曆、說教、文字和聲音等的影響才使之逐步變成一個社會人,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驚險一躍”!可以說,孩子本身代表著一種文化,比如,誠信、創新、人本、愛心、無邊界等,都在孩子身上有所體現。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1)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雲:“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隻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2)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們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3)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4)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發拗。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糾正,讓孩子不再霸道

“我家寶寶簡直是‘小霸王’,稍不如他意就大哭大鬧,最後我們隻能妥協,順應他的要求。”“我家孩子就像一頭蠻牛,年紀小小卻很有自己的意見,拗起來,10頭牛都拉不動。”像這種霸道的孩子並不少見,讓父母傷透腦筋!是自己教育方法不對嗎?那麼該如何讓“小霸王”變成“小乖乖”呢?

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親的關愛往往集中在一個孩子的身上,以致小孩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十分霸道,不知惜福,不願意負責任,難以承受挫折,不願與人分享。過去教育所強調的“同情心,幫助別人”,如今在孩子身上越來越難見到。

一般而言,造成孩子霸道、不講理的原因,有下列幾項因素:

一是父母過分溺愛。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凡事有求必應。現在一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像是上帝賜予的恩物,是父母的天之驕子,不但受到長輩們疼愛,更受到父母們用心的關照。因此從出生到孩子會抓取物品、會爬行、會登高、會走路,孩子的一舉一動,所用的一衣一物,父母們總是想盡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此漸漸養成孩子予取予求的霸道行為。而當孩子有霸道行為出現時,父母又認為沒關係,認為他隻是個孩子,而未能及時加以輔導並給孩子適當的糾正;因此,日積月累之後,孩子就會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從而變得越來越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