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窮養男孩並非放養(3)(2 / 3)

據報載,一名8歲的小男孩,僅僅因為一次在回家時迷路,他母親便痛下“不再讓兒子離開自己半步”的決心,並辭去公職,留在家裏照看兒子。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家長對孩子過分嗬護,凡事順著孩子,生怕孩子餓著、累著、受委屈的現象卻不是個別。我們在一些小學門口觀察發現,家長早送晚接,更有甚者,幹脆幫小孩做家庭作業,收拾學習用品,幫小孩值日打掃學校衛生區等。一個四年級的學生上課沒帶課本,老師問他為何不帶課本,他卻振振有詞地說:“還不是我媽忘記裝了!”

有一位母親,由於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和丈夫離異,她便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穿的任他挑,在家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母親就幫他買什麼,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給他。母親的嬌慣和縱容,使他滋生了“唯我獨尊”的心理。在學校裏霸道十足,不聽老師的話;在家稍不如意,就拍桌子摔碗。

過分保護導致如今孩子某些生理、心理機能退化。一些家長一方麵在學業上拚命給自己孩子“加壓”,另一方麵又為他們在生活上盡可能地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便導致現在的孩子大腦“發達”,四肢無力。在舒適的環境中,孩子身體中的某些機能正在逐步退化。因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幾乎不用克服什麼困難,不用付出,也就沒有發展。孩子成長過程中用於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

另外,我們要說的是,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的做法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的反映。因為過分溺愛的背後,一定會有對孩子行動的禁止和幹涉。父母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愛孩子,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斷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真的就需要這樣的保護。盡管這些都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心和關懷,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會在這種連續“禁止”中,逐漸失去表達自己要求的能力,甚至會變成“無力量”“無意欲”“無關心”的“三無人類”。

一位父親去美國考察,一天正遇風雪天氣,看到一群小學生,穿著短短的羽絨衣,單薄的褲子,敞著領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在大街上困難地行進,並沒有汽車接送,也沒有家長陪同。孩子們小臉凍得紅紅的,歡笑著,跳躍著,沒有一個愁眉苦臉的。這位父親回國後,對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講了在美國看到的情況,對他說:“從明天開始,你自己上學去,不再由大人接送了。”話音未落,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問他為什麼讓他自己上學就哭,“是不認得路嗎?”搖頭。“怕過馬路車多嗎?”還是搖頭。到底為什麼呢?他抽泣著說:“人家都有人接,我沒人接,多沒麵子呀!”原來如此。

家長們“眾星捧月”般的嬌縱,無異於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壁壘,最終將孩子囚禁成鸚鵡、金絲雀,無法具備獨立的人格,這樣的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社會中嚐遍苦頭。“育子何妨粗放些”,有專家曾如此呼告——因為,我們的孩子需要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育子何妨粗放些。作家毛誌成在他的文章裏,也有著這樣的感慨:

那一年冬天,好冷好冷。積雪久久不化,繼續釀造著令人恐懼的低溫。

有一天,我夜宿某個山村,房東將一對八九歲的雙胞胎男孩打發到我屋裏同住。兩個小東西脫得赤條條的,同鑽一個被窩,好一通打打鬧鬧之後才睡著。第二天一早,兩個小東西剛睜開眼,又是一通“被窩戰”。後來,一個跳下炕,向室外跑去,另一個也跳下炕,窮追不舍。

室外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

我穿衣下炕之後,走到戶外,不禁驚愕了,兩個小東西正在雪地上滾作一團,做“相撲”狀。

其母出來抱柴,隻是漫不經心地罵了一句“總是抽風”,隨即便取柴回院,未顯示出任何驚愕。

其父出來擔水,隻是瞟了一眼,什麼話也未說,看來他已司空見慣。

那時我20歲,尚未覓偶,不過心中卻暗暗祈禱:“生子當如此兒!”

我很崇敬這對父母,認為他們簡直是培養雄性的行家。

十餘年後,我也有了一對雙胞胎小兒,不知為什麼,兩個小東西的臉總是白嫩,經久不黑,肉多脂肪,缺棱短角隱生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