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窮養男孩並非放養(3)(1 / 3)

有的男孩由於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及缺陷導致挫折心態,或由於自我設計的“理想”總不能實現而導致信念動搖,產生了挫折感。有這種心態的男孩,輕則對周圍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我行我素;重則逃避現實或玩世不恭、自暴自棄。

挫折其實是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現象,幾乎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就更不能逃避挫折。正如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就是說,以吃苦為代價才能換取“降大任”的報償。挫折,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為了幫助男孩擺脫脆弱心理,家長可以試著從這幾個方麵進行:

1.讓男孩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讓男孩知道一個人經受一些適當的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反之,一個人如果從未經曆困難和挫折,從來都是一帆風順,就會猶如溫室裏的花朵,經不住人生中的風霜雨雪,很容易被一時的挫折壓垮,這樣的人也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讓孩子知道他遇到的每一個挫折都是對自己的考驗:學習中遇到難解的題目,證明提高自己學習水平的機遇來了;生活中遇到問題,證明增長閱曆的機會來了。隻有這樣,才能將挫折視為樂趣,迎接各種挑戰。

2.告訴男孩“跌倒了再爬起來”

父母可以給男孩舉一些堅強的事例,比如體操運動員桑蘭,比如諾貝爾等人的經曆,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挫折並不可怕,隻要能適應挫折、直麵人生、勇於拚搏,就能戰勝驚濤駭浪,駛過激流險灘,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3.和男孩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

比如,孩子的期中考試沒有考好,那麼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坐下來分析這次沒考好的主要原因。分數雖然不能絕對說明問題,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情況。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另外,學習的重點應當明確,學習不是單純為了追求分數,而應注意解題方法的全過程;許多知識都觸類旁通,不能隻是機械地去背,要學會思考。隻有這樣,才能把各種知識聯係起來,把學來的知識記牢。

通過與孩子一起正確歸因,使孩子麵對現實,認清自己學習的缺漏所在,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重整旗鼓。

不經風雨何以見彩虹

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別送給他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倆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在地裏,會結出很大的葫蘆。比比看,你倆究竟誰種的葫蘆大,到時候我還有獎賞。”

惠施和莊子都高興地領受了,並去種在地裏。

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莊子的葫蘆就種在不遠的地方,但他從不施肥、除草,隻是到時候來看看,見沒有什麼異常,就做別的事去了。

沒過多久,惠施的葫蘆苗一棵一棵地相繼死去,最後,一棵也沒成活。而莊子的葫蘆苗卻長得格外好,慢慢地,都開花結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說的那樣,長出的葫蘆都很大。

惠施覺得很奇怪,就跑來請教莊子:“先生,為什麼我那麼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從來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長得那麼好呢?”

莊子笑著答道:“你錯了,其實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隻不過與你的方法不同罷了。”

“那你用的是什麼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沒見我到時候也要去地裏轉轉嘛!我是去看看葫蘆苗在地裏是不是快樂,如果它們都很快樂,我當然就不用去管它們啦。而你卻不管它們的感受,拚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這麼說來,還是我害了它們?”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麼可能得到自然萬物的擁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會有所啟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自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權利。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沒一個父母不對孩子傾注著滿腔的熱愛。沒有父母的保護,孩子是很難長大成人的。然而,過度的保護則沒有益處,隻會使孩子變得軟弱無能,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