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窮養男孩並非放養(2)(3 / 3)

1.要養成獨立生活的意識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愛,男孩會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獨立。通過對6個月大的男女嬰的對比實驗,可以發現,麵對困難的時候,男嬰已經開始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嚐試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是借助哭泣等手段。因此,孩子不夠獨立我們應該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我們總是嬌慣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受苦”,怕他不小心磕著或碰著。另一方麵是父母怕麻煩。有些父母說: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其餘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從而剝奪了他們生活自理的機會。當今獨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普遍是由於上述原因。

事實上,這種完全忽略自理能力培養的心態,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因此,強化培養自理能力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2.讓他要養成動手的習慣

在訓練自理能力的時候,除了訓練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還要特別強調訓練他學做家務。如讓他自己做早點、洗襪子、拿牛奶、買東西等。同時,可以對孩子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並做具體的技術性指導,即使是洗手帕、洗碗碟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這一點。

3.要正確地對待孩子的錯誤

有時候,孩子由於年齡小,認識水平不高,考慮問題不周全,力氣小,在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不要指責他,更不能懲罰他,對於有失誤的地方,要幫助他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這樣,既能保護孩子自理生活的自覺性、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又能逐步走向成熟,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孩子總是做得不好,也切不可性急。要以激勵為主,肯定孩子做得好的方麵,在此基礎上找出不足之處,從而為下一次避免失誤找到方法。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極大地增強了自信心,對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

男孩嬌滴滴,沒有競爭力

不少父母都不自覺地把男孩看做“我的孩子”,認為他是屬於自己的,沒有意識到男孩其實是一個獨立的人。作家紀伯倫告誡人們:“孩子來自你的身體,但是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塑造他們的思想……”家長對男孩過度的嗬護與保護、過高的期望及管教,會扼殺男孩本來的天性,令其窒息,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不經意間,我們的做法正是以愛的名義代替了男孩精神的獨立。

2007年10月31日,某大學年僅26歲的研究生小洪跳樓自殺,當場死亡。他在遺書中說,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願意成為父母的拖累,所以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某大學學生在一次學院聯歡晚會上因唱歌走調,引起觀眾的哄笑,一時想不開,竟於當晚自殺身亡……

男孩原本應該是剛強的,如今卻被這些不起眼的小挫折所摧垮。一個個不勝壓力的男孩自殺的報道充斥報端,而他們自殺的首要原因就是在生活、學習中遭遇挫折、打擊,比如無法適應獨立生活、受到師長的批評、某個要求未被滿足、就業不順利、工作壓力大和失戀等。

挫折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一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總會遇到障礙和幹擾。現在的男孩們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幸運的。可是他們抵抗挫折的能力較低,往往在學習和生活中經不起挫折,一旦遭到挫折和不幸,極易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的甚至走上輕生的道路。從這方麵來講,當今社會的男孩又是不幸的。

男孩挫折心態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和自身:

學校方麵

男孩由於生理、心理發展較女孩慢,因此,中小學階段的男孩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對男孩的言行也不像對女孩那樣慎重,這些都能使男孩心理受挫,出現挫折心態,產生恐懼感和焦慮感,進而懷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導致悲觀、失望。性格外向的男孩會變得少言寡語、不苟言笑,性格內向的男孩會變得心灰意冷。

家庭方麵

有些男孩因家裏突然發生意外情況,如親人傷亡、父母離異、天災人禍等,或因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甚至經常受到責備打罵,在家裏得不到溫暖,從而產生挫折心態。他們往往會表現出非理性的行為或消極的處世心理,性格上也會出現種種不良影響,如狹隘、抑鬱、怯懦、孤僻、離群、對立、仇視等。經受這些挫折的男孩往往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或放棄追求目標逃避現實,或離家出走,或遷怒於他人。

社會方麵

社會對男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的孩子看到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如種種腐敗現象,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想到自己的基礎差,學習又吃力,不如早點回家去做個體生意或外出打工,這樣便產生了挫折心態。

自身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