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窮養男孩並非放養(2)(2 / 3)

經常聽說某某官員鋌而走險給子女安排一份好工作,謀求一個好職位,用心可謂良苦。這些人總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把老祖宗“財富不長宜子孫”的忠告置於腦後。

一般人富貴了之後自然想到封妻蔭子,給子孫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但是,我們從曆史上看,很多人雖然留了財富,子孫都不會享受一輩子的。名門之後,還想高人一等,結果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享受少而受苦多,有出息的更少。在東南亞的華僑,有很多人發了大財,但是,傳到第二代,就破產了。電腦大王王安有若幹億美元的財富,傳到第二代也就破產了。所謂“富不過三代”,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問題在於這些有錢人把錢的作用擴大化了,把錢看做是萬能的,因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以及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積累財富任其消費,以為這樣就是愛心的充分體現。實際上,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坐食山空”,即使有金山、銀山也會花完的。鑒於古人的教訓,我們應該如何為子孫後代計劃呢?

我們應該給孩子留些什麼?林則徐做出最好的回答:“子孫若如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幹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曾國藩寫信給兒子說:“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有飯吃。”

為人父母者假若不下苦心培養子女的一技之長,在當今乃至今後“憑本事吃飯”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社會裏,你的孩子那個飯碗如何能端得牢靠?你縱然財大氣粗富甲一方,給你的孩子留下一座金山,也架不住子孫坐吃山空、揮霍一盡。

養尊處優並不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恰恰可能埋下禍根。倒是那些從小就掙紮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沒有別的出路,沒有任何指靠,隻有以死相爭,常常可以出人頭地建功立業。理性的家長是用金錢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基本條件,而不是讓孩子在揮霍金錢中消磨意誌,自毀前程。

讓男孩有意識地管理自己

1919年小西奧多競選紐約州議會席位。有人稱他靠父親的聲望競選,他答道:“是我在競選……並不是我父親。”這是他鮮明的“獨立宣言”。

小西奧多競選失敗後,父親羅斯福寫信鼓勵他,信的大概內容是:

在你做決定的時候,最好的情況是你選擇了正確的決定,其次是作出了錯誤的決定,最差的就是你什麼決定都沒做。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做人要獨立,要敢於作出決定。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能做自己的主人了。記住:隻要學會獨立,總有一天你會取得成功的!

與西奧多·羅斯福的做法相反,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的父母不重視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安逸舒適的生活條件,一點困難和磨難也舍不得讓孩子受,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學,甚至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就不會獨立生活,處處表現出懦弱、畏縮、無能,這樣的孩子將來恐怕難有出息。缺乏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礪,就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家長的責任應該是培養孩子有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本領,使他們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與困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回顧自身的教育經曆,在一篇《論教育》為題的講話中曾深刻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自立是生存的開始。如果要讓孩子生活中自立,就要養成他自理的好習慣,自己能做好的事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做好。因為孩子們遲早要獨自麵對這個社會。如果說長輩的嗬護是一簍鮮嫩的魚,那麼自理就是一根魚竿。魚總有吃完的時候,孩子們隻有得到釣魚的魚竿,才能保證你未來的生活衣食無憂。

然而,在現在的青少年朋友中,具有自理能力的實在太少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調查”顯示:20%的青少年明確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的青少年“做事依賴別人”,28%的青少年“很少幫助家長幹活”。

國內有一位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曾憂心忡忡地說,青少年在父母如此“周到”的服務、如此“嚴密”的保護中,自理行為大大減少,對成年人依賴性越來越強。很多青少年都將父母的嗬護當做“拐杖”,可是卻沒有想過,一旦離開了“拐杖”,自己就寸步難行。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可能幫他做所有的事,因此必須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那麼,具體我們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