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活動,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某種技巧,而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誌和勇敢精神,為以後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在家庭教育中,英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鍛煉孩子的勇氣,首先要求父母是勇敢的人。如果父母自身就對困難或對帶有一些危險的活動感到害怕,那麼這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可能有勇敢的精神。有些父母僅僅是為孩子的安危擔憂而犧牲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事實上,這樣做是很自私的,也是很懦弱的表現,因為這些父母更多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感情不受到萬一可能發生的危險所帶來的傷害。
對男孩“狠”一點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個久遠的傳統,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新生隻能有四種回答:
“報告長官,是!”
“報告長官,不是!”
“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
“報告長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比如學長問:“你認為你的皮鞋這樣就算擦亮了嗎?”你的第一個反應肯定是為自己辯解:“報告長官,剛才排隊時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我。”但是不行。
這不在那四個“標準答案”裏,所以你隻能回答:“報告學長,不是。”學長要問為什麼,你最後隻能答:“報告學長,沒有任何借口。”
如果軍官派一個新生去完成一項任務,而且限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項任務完全可能會因種種原因而不能按時完成,但軍官隻要結果,根本不會聽你長篇大論地解釋為何完不成任務。“沒有任何借口”迫使這位新生隻有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爭取完成任務,根本無暇為完不成任務找借口。
也許我們認為西點軍校的校規過於苛刻,但是它能夠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道理。學校之所以這樣規定,就是要讓新生學會忍受壓力,學會恪盡職責,明白表現不達標是“沒有任何借口”的。
我們必須告訴自己的孩子,在麵對困難的時候不要找任何借口。
借口是做不成事、做錯事的擋箭牌;是敷衍別人、原諒自己的護身符;是孩子掩飾弱點、逃避責任的百驗靈丹。借口掩蓋了過失,推卸了責任,使孩子心理暫時平衡,但長此以往,便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最終一事無成。
做家長的要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對於過去的失敗抱著正確的態度,分析原因,找出不足,進行彌補。客觀、合理地製定自己的目標,並為生活中的成功和失敗找出原因。孩子不為任何事情找借口的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將會受益終生!
茅盾5歲那年,父母就商量應該給兒子進行早期的啟蒙教育。當時茅盾進的私塾學習氣氛不好,父母擔心他得不到嚴格訓練,會養成不良習慣,便決定自己來教兒子。他們自己找了教材,還根據曆史古書編成兒童易懂的歌曲教給孩子,或者是把晦澀的曆史文獻講成一個個小故事,由母親來講給孩子聽。這些早期的家庭教育,對茅盾形象思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茅盾10歲那年父親病逝,教導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母親怕茅盾落下功課,便讓茅盾拿課本來自己教他。有時候茅盾在學習上遇到了問題,母親總是嚴加管教,毫無情麵可言。
茅盾小學畢業,征求母親的意見,是上師範院校呢,還是讀自己喜歡的工科。雖然母親獨自一人艱辛地撫養著兩個孩子,但她還是讓茅盾上了工科。
雖然離開了家,但是母親也沒有放鬆對兒子的管教和關心,茅盾也經常把自己發表的作品或是和弟弟通的信寄回去給母親看。
茅盾快結婚的時候,母親擔心他和目不識丁的未婚妻在一起沒有共同的人生追求,就想幫他把婚事退了,但是茅盾害怕退婚給母親添麻煩,就想把未婚妻娶過來,讓母親教她識字。於是第二年,母親就為兒子辦了婚事。
後來,在茅盾弟弟的教育問題上,母親也體現出極大的嚴而有格,嚴而有度。茅盾的弟弟在工科學業即將結束的時候受新思想影響,響應革命的需求要東渡日本專心研究政治,但此時離他畢業隻有短短的半年時間了。茅盾很反對弟弟的選擇,但母親看小兒子去意已決,便同意了兒子的要求。
茅盾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懂得寬嚴相濟,既不一味地強求孩子服從自己的管教,也不縱容孩子不好的習慣,這點值得很多父母好好學習。
在我們現在的家庭中,一般情況下男孩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大大多於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母親在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可是有的母親愛子心切,常常過度地溺愛自己的孩子,往往是男孩主宰著家長的一切。
兒童教育學家和幼教工作者普遍認為:對孩子應當寬嚴相濟。該嚴的時候嚴,父母才能在孩子麵前樹立起應有的威信;該寬的時候寬,孩子才能夠不被束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應該怎樣對男孩進行家庭教育呢?
1.對男孩寬而有度
對於男孩無理的要求,父母要果斷拒絕,比如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汽車模型很漂亮,非要讓父母也給他買一個;吃飯的時候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拿到自己麵前,不給其他人吃;吵著鬧著非要在吃飯的時候吃冰激淩。家長隻要答應了孩子無理的要求,就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