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窮養男孩並非放養(1)(1 / 3)

父母要學會向男孩說“不”。沒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男孩沒有經曆挫折會變得脆弱異常。因此,要讓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區,他們犯了錯誤要受到懲罰;要讓孩子懂得有些規則是無法動搖的,有些過失是要自己承擔後果的。

男孩的魄力從苦難中來

一位已經上了大學的男孩,喜歡吃魚,但不“喜歡”摘刺兒。據說他媽媽“喜歡”摘刺兒,而“不喜歡”吃魚。於是他們母子多年來就成了理想的“搭檔”。後來,男孩到了一個盛產魚的國度。他從那裏回信說,正是媽媽的“喜歡”幫助,幾乎剝奪了他維生的“技術”。

愛默生說:“坐在舒適軟墊上的人容易睡去。”一個人坐在健身房裏讓別人替自己練習,是永遠無法增強自己肌肉力量的。獅子將小獅子推到深穀自己求生的故事,就說明“不依靠別人,憑自己的力量前進”的可貴。

慣於依賴的孩子喜歡追隨別人,遇事求助別人,沒有自信心,不敢自作主張,不能自己決斷,在家中依賴父母,工作後遇事寧願依賴同事或上司,害怕獨立,不願自己創造,不敢表現自己。這些都意味著人格還沒有趨於成熟和健全。

心理學的研究把人分為兩種類型,即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常常這樣描述自己:“我身上發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自己做出的決定和付出的努力。當我無法改變事情的時候,我仍然可以決定以何種方式來應對。”外控型的人經常會這樣說:“我的快樂和痛苦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取決於命運。”換句話說,內控型的人相信自己,並會通過努力和負責的行動,改變自己的命運;外控型的人認為人是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與境遇的,因而他們是被他人、外界或命運擺布的弱者。

把孩子放在隨時可以指望父母或他人幫助的地方是非常危險的。在一個可以觸到底的淺水處是無法學會遊泳的。而在一個很深的水域裏,孩子會學得更快更好。當他無後路可退時,他就會安全地抵達河岸。依賴性強、好逸惡勞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而隻有把孩子逼到“迫不得已”的形勢下才能激發他們身上最大的潛力。隻有讓孩子完全拋棄可以依賴的拐杖,勇於去走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自立自強。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曾說,他準備讓自己的兒子先到另一家企業裏工作,讓他在那裏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兒子一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兒子在他的大樹蔭下,被他遮住了陽光,難以成為棟梁。在這方麵,華人富豪李嘉誠做得很好。他曾讓自己的兒子李澤钜和李澤楷兩兄弟到過外國人的谘詢公司打過工,磨煉他們獨立的精神,他的用心得到了實際的回報,李澤钜後來擔起了家族發展的重擔,而李澤楷也擁有了新的事業,和父親並駕齊驅,一同奮戰商海。

這些具有遠見的家長知道,在父親的溺愛和庇護下,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的孩子很難會有大的出息。隻有自立精神能給人以力量與自信,隻有依靠自己才能培養成就感和做事能力。

有這樣一則寓言:兩隻青蛙在覓食中,不小心掉進了路邊一隻牛奶罐裏,牛奶罐裏還有為數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讓青蛙們體驗到什麼叫滅頂之災。

一隻青蛙想:完了,全完了,這麼高的一隻牛奶罐啊,我是永遠也出不去了,於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

另一隻青蛙在看見同伴沉沒於牛奶中時,並沒有沮喪,而是不斷告誡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誌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夠跳出去。”它每時每刻都鼓起勇氣,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奮起、跳躍——生命的力量與美展現在它每一次搏擊與奮鬥裏。

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發現腳下黏稠的牛奶變得堅實起來。原來,它的反複踐踏和跳動,已經把液狀的牛奶變成了奶酪!不懈的奮鬥和掙紮終於換來了自由的那一刻。它從牛奶罐裏輕盈地跳了出來,重新回到綠色的池塘裏,而那一隻沉沒的青蛙就留在了那塊奶酪裏,它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逃出險境的機會。

有時候我們的人生也會遭遇青蛙的境遇,很多突如其來的挫折或困難會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但是有的人卻成功了,是因為他們能夠堅強地麵對,而有的人失敗了,是因為他們麵對困難一蹶不振,失去了繼續拚搏的勇氣。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厄運對樂觀的人無可奈何,麵對厄運和打擊,樂觀的人總會勇敢地迎接挫折!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跌倒了不要怕,勇敢地站起來就能看到一片豔陽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不斷地鍛煉孩子的勇氣!

在鍛煉孩子勇氣方麵,英國人的做法是值得家長們學習的。曾經有這樣的事情:英國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險組織建立的河流探險訓練中心,專門為孩子們提供探險機會。

在那裏,孩子們每天一早就來到河邊,由專門的人負責教他們遊泳和劃船。訓練是艱苦而緊張的,每一次練習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傷。在激流中拚搏,需要具有堅強的意誌和勇氣。孩子們在這裏不僅僅學習了劃船等技術,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的意誌,培養出勇敢的精神,同時也懂得了互敬互愛和團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