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男孩嚴而有度
在父母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性格懦弱、沒有主見、遇事慌張。家長過度限製孩子的自由,處處指責,也會影響他們自身各方麵能力的提高,限製孩子的發展。
3.對男孩的嚴加管教要講究方法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比如逃學、不交作業、打罵同學,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打罵孩子,粗魯的管教方式往往隻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4.男孩的人格獨立平等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家長和孩子的人格應保持平等,父母不應該因孩子年紀小而漠視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心理壓力,使雙方產生心理隔閡。
為男孩創造條件適應社會
一個研究《塔木德》的猶太學者,剛剛結束他的學習生涯,到艾黎紮拉比那裏,請求給他寫封推薦信。
“我的孩子,”艾黎紮拉比對他說:“你必須麵對嚴酷的現實。如果你想寫作充滿知識的書,你就必須像小販那樣,帶著壇壇罐罐,挨門挨戶地兜售,忍饑挨餓直到40歲。”
“那我到40歲以後會怎麼樣?”年輕的學者滿懷希望地問。
艾黎紮拉比鼓勵地笑了:“到了40歲以後,你就會很習慣這一切了。”
這一則小故事流行於猶太人之間,他們用這樣的故事教育後代苦難是不可避免的。苦難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很多人總是逃避苦難,不願意去品嚐,但要知道,隻有經曆苦難,才能從苦難中汲取動力和能量,隻有真正懂得苦難的含義,才能品出苦難賦予它的甜。
對於苦難,任何人都會有一種不由自主想要逃避的心理,殊不知,經曆了苦難之後的生活才能更甜。所以,交給孩子品嚐苦難的本領,他才能夠明白究竟什麼才是真的甜。
父母要讓孩子自小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教會他們敢於麵對挫折,不怕失敗,以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意誌和毅力。
在逆境中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競爭力,這也是父母應為孩子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讓孩子在心理上經得起挫敗,關鍵就是要他能“縮小”自己,不要有唯我獨尊的意識,在看問題的時候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那麼他就不會輕易被一件小事情打敗了。
然而,現在的很多家庭,家長不舍得孩子吃苦,他們動輒“寶貝寶貝”地叫著,恨不得為孩子做一切。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好吃懶做、嬌氣任性,還缺乏責任心、感恩心。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情沒有經曆,不知道生活還有不如意的一麵,很多東西從來都是像天上掉下來的一樣容易,不需要費一點心力,這個時候,他怎麼有機會、有能力去承擔生活給他的各種考驗呢?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家境優越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認真努力過,總認為一切都不用愁,自有父母安排。這樣的孩子就缺乏危機的意識,當真正的困難來臨的時候,他們會被徹底打敗。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給男孩進行苦難教育,男孩才能真正強大。如何培養男孩的危機意識呢?可以有以下的幾種方法:
(1)家長不用擔心給孩子的物質條件不夠或者覺得自己孩子穿的吃的比不上別的孩子,應當明確告訴孩子,家裏條件沒他想象的好,父母掙錢不容易。如果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
(2)在培養孩子危機意識的過程中,不應該一味地批評和限製,當孩子有一些進步時,比如懂得節儉了,父母也應當不失時機地加以表彰和鼓勵。
(3)要使孩子的危機意識成為一種思考習慣。在孩子小時候,就告訴他:不努力馬上就會有危機:你立刻就會得不到你想要的好東西。先讓他在腦子裏形成這種條件反射和好的習慣。當他慢慢長大時,再不斷地向他灌輸奮鬥、進取的意義。
同是幾個孩子的母親,一天,母親拿出了幾個蘋果,要給孩子分蘋果。可是蘋果有紅有綠,有大有小,各不一樣。
一個母親告訴孩子:“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另一個母親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比賽一下。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幾塊,你們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大蘋果。”
結果,前一個母親的孩子為了討母親的歡心,違心地讓出好東西,最後學會了撒謊。而後一個母親的兒子從中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最後成了白宮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