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自古紈絝少偉男(4)(2 / 3)

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的日本傑出教育家多湖輝認為,使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父母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而要求孩子幫助多做家務,對於孩子來說,會起到比課堂更有效的學習效果。因為這不但可以提高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實際動手中必須學會安排計劃,這就促使孩子將家務活與學習時間調劑好,在做不同家務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耐性和身體素質。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這是一句符合成長規律的至理名言。其實,要讓孩子脫離對別人的依賴,獨立地發展和鍛煉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長的誤區,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有人說,中國孩子很累,中國父母更累。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他們給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事無巨細都替孩子著想,恨不得一切包辦代替。就像有的母親所說:“我一顆心都撲在孩子身上,可以說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隻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願意。”因為他們隻有一個孩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設計人生。不幸的是,作為傳承性很強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並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為孩子設計好的人生計劃,很有可能是自以為是的規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隻能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不能有“非分”之想。還總是以“我是為你好”為理由,讓孩子覺得不聽從安排就是“不知好歹”。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孫雲曉說:“中國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醞釀著孩子的悲劇命運,爭分奪秒地製造著孩子的成長苦難。實際上,我們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戰,用自己的奮鬥來擊毀自己的目標。”作為家長,誠然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那麼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1.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

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們一輩子,因此從小就應該讓他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文具,幫父母拖地、洗碗等。隻有從小事做起,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獨立自主的精神。

2.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

要避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我們首先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放手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我們對孩子過度保護,因為怕孩子犯錯,就一味地為他鋪墊一切,事事領著孩子的手,那麼他永遠都不可能長大。

魯迅先生曾說:“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的話正表達了這樣一種現代兒童觀——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於我,他從母體出來後,已與母體分開,成了人類中的一個獨立的人。因為還是我的孩子,作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義務,而這種教育主要是教給他自立的能力,因為他不等同於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們完全成為獨立的人。

巨額財產難保孩子一生富貴平安

我們知道財富需要靠勞動換得,但是在孩子眼裏,金錢和信用卡可以幫他們買到玩具、零食,可以讓他們在遊樂園盡情狂歡,也可以讓他們享受很好的生活。而且孩子往往會認為,父母的金錢就像蘑菇,取走以後自然就會長出新的,這樣的誤解讓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節儉生活。失去感恩和節儉意識的人,也就失去了很多快樂。

要讓孩子明白財富與幸福的關係,對父母來說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很多成年人自己也沒有找到財富與幸福的平衡點。因此,讓我們在幸福教育之前,先補上這一課。

有人將財富比成萬惡之源,也有人視財富為畢生的目標。其實,財富終究隻是一種中介,通過它去換回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幸福。財富與幸福之間未必會有正比的關係,更多財富並沒有帶來更多幸福。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二戰”以來美國人的收入連翻3倍,大約有1/3的人在1950年接受調查時說他們“非常快樂”,現在這個比例並沒有明顯變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富足了,不過人們的幸福感覺並沒有像財富一樣翻番。這種現象可以用“適應效應”來解釋:人們對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快作出心理調整,就像彩票中獎興奮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回到原來的幸福感水平上來。

其實,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幸福,實際上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隻有在自己比他人得到更多時,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幸福感。生活在北京的人與生活在武漢的人,平均收入會有較大的差距,但擁有幸福感的人群比例,卻不會有什麼差距。我們常問自己:“我的房子是不是比鄰居的更漂亮?”而不是:“我的房子是不是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