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中國的父母曾經受過很多苦,當他們日子好起來時,便把所有的寵愛都給了孩子,借以補償自己童年的缺失。像這樣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沒有任何自理和自立能力的孩子,在成年之後,會遇到很多本該在青少年時遇到的問題,但適應能力又不如青少年時期好。
有一個商人有兩個兒子。父親寵愛大兒子,想把自己的全部財產都留給他。但是母親很可憐小兒子,她請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財產的事。商人聽從了妻子的勸告,暫時沒有宣布分財產的決定。
有一天,母親坐在窗前哭泣,一位過路人看見了,就走上前來,問她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她說:“我怎麼能不傷心呢?我很疼愛兩個兒子,可是我的丈夫卻想把全部財產留給大兒子,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我請求丈夫先不要向兒子們宣布他的決定,但是我到現在也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過路人說:“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你隻管讓丈夫向兩個兒子宣布,大兒子將得到全部財產,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以後他們將各得其所。”
小兒子一聽說自己什麼也得不到,就離開家到耶路撒冷謀生去了。他在那裏學會了許多手藝,增長了知識。大兒子一直依賴父親生活,父親去世後,大兒子什麼都不會幹,最後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花光了。小兒子在外麵學會了掙錢的本事,變成了富翁。
猶太父母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隻有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擁有智慧又能維持生計的人,他以後的人生才會走對路。
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艱辛的。作為家長,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應該把實際情況實實在在地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讓孩子直接麵對,和家長共同承擔起家庭生活的艱辛。要通過活生生的事實告訴孩子,生活就是這樣,它既能造就幸福,也能帶來痛苦。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直麵人生,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命運,創造美好的未來。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這些,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
許多男孩一直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隻要有需要,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從父母處要到錢。但對於這些錢是怎麼來的,他們從來沒想過。
父母不妨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場所去參觀一下。通過這些,讓他知道錢是從哪裏來的,了解錢的來之不易,了解錢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男孩會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他們會主動想著去掙錢,而不是隨時伸手向父母要錢。
“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每天做的工作記下來,然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與父親結算。洛克菲勒在做這些工作和記賬的時候都非常認真,他覺得從中能得到無窮的趣味。更有意思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也都延續了這種“打工”掙錢的做法,一旦誰想不勞而獲,就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貧困,也不是父母虐待孩子,隻不過是延續了猶太教育中“要花錢,自己掙”的傳統。那小賬本上記載的何止是一筆流水賬,而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曆!
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家庭裏,家長也都很注重孩子“獨立賺錢”能力的培養。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賺取學費和零花錢。在美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
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也終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如果不讓這棵“溫室的花朵”接受外界的風吹雨打,它如何才能茁壯成長?是時候了,當孩子下次向你要錢時,請毫不客氣地告訴他:要花錢,自己掙!
警惕男孩的“蛋殼心理”
據說在日本的北部生存著一種狐狸,當母狐狸生下幼崽後,狐狸家庭的生活是充滿溫馨和幸福的。但當狐狸崽兒剛開始蹣跚學步,狐狸父母便迫不及待地教它們如何捕獵食物,再稍大一點後,狐狸父母便狠命地把小狐狸逐出家門。當懷戀家庭溫暖的小狐狸又偷偷地回家時,狐狸父母便會毫不嘴軟地咬它,哪怕咬得鮮血淋漓,傷痕累累,也絕不容許它們返回家門。狐狸們深知,小狐狸不可能靠大狐狸養一生,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隻有學會高強的生存本領,長大才會瀟灑自如地生存下去,而高強的生存本領則隻能無依無靠地從小鍛煉才可以。
狐狸的教子方法無疑是很聰明的,大狐狸狠心地把小狐狸咬出家門,讓小狐狸在吃苦中成長,久而久之,鍛煉出了小狐狸較強的生存能力。中國人常言“庭院裏馴不出千裏馬”。為了孩子能成為千裏馬,家長千萬別把“小馬駒”圈在庭院裏保守地“飼養”,而應該讓他們衝出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