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自古紈絝少偉男(3)(1 / 3)

“富不過三代”的諺語告訴人們,再富也要“窮養男”,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裏,要讓男孩知道,富裕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雙手成就的,不能讓孩子以為父母已經提供了一個衣食無憂的環境,不需要自己奮鬥。在富裕的家庭裏,不在男孩麵前露富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澳大利亞悉尼一家婦產科醫院曾出現過這樣一幕:一對夫妻來做二胎產前檢查,妻子進診室麵見醫生去了,丈夫便帶著兩歲的兒子在外麵大廳等候。少頃,兒子鬧著要喝水,於是那父親便在身旁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進廁所接了一杯自來水遞到男孩手裏(自來水經過淨化,可以飲用)——那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自動售貨機正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而他也不是買不起飲料,據說,他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萬澳元。

上麵案例中的父親的身體力行為“窮養男”做了最好的詮釋。他的做法的確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學習。

過分闊綽的生活會助長男孩的壞習氣

很多父母熱衷於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而不是教給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易經》中講:“積財傷道。”古代有智慧的父母從來都不會給孩子留下財富,擔心他們會坐吃山空,會喪失謀生的能力,這樣的做法,是為孩子的一生一世著想。聰明的父母會把謀生的本領傳授給孩子:“一技在身,勝過家財萬貫。”

漢朝的劉邦打下天下之後,為100多個功臣分封土地,並且分給他們很多田宅。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丞相蕭何要了一塊很貧瘠的土地。因為土地貧瘠,如果不辛勤耕作就沒有飯吃,並且後代的子孫也會懂得勤勞節儉。漢朝建國100年之後,有一位史學家做了個考察,想了解一下最初被分封的這100多個功臣,如今他們的後代都怎樣了,結果這個史學家非常吃驚,因為這些功臣的後代,基本上都已經沒落了,而丞相蕭何的後代還生存得很好。人們不得不佩服蕭何的深謀遠慮。留財產給子孫的做法是最愚蠢的,重要的是留下做人的智慧給子孫,留下做人的榜樣給後代,這才是他們取之不竭的財富。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應該是限量版的耐克或芭比娃娃。比有形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在保護中讓他前進、嚐試適應艱苦的環境。用金錢來獎勵,其實是扼殺了孩子的嚐試機會,讓一切想要的東西都變得簡單、唾手可得,這樣他們就失去了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意識。

民國時期,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因為當時聶先生長期居住在上海,就留心觀察了一下上海的有錢人。在他的書中介紹了一個周姓的商人,他是開錢莊的,很有錢,並且在各地有很多的分店。有一次由於某地發生了災禍,當地這個分店的主管拿出了一部分錢用於賑災,這位周先生知道了之後把主管罵得狗血噴頭,其吝嗇的程度可見一斑。周先生對旁人講:我之所以有這麼多的錢,方法隻有一個,就是聚財,不散財。

周姓商人到他臨終的時候,他的財產已經達到了3000萬銀元。他有10個子孫,每人分了300萬銀元。後來聶雲台先生就觀察周家的這10個後代,在短短的數年中,所有的子孫都把錢敗光了,把錢都揮霍掉了,甚至有人走在街上乞討。

馬克·吐溫是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作家之一,有誰能想到,他年幼的時候曾為得到一塊麵包而祈禱、最後卻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無論是藝術家、科學家、演員還是建築工人、農民,勤勞是所有人創造財富的不二法門。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爺爺奶奶親、父母疼,因此,孩子手中的零錢多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現象也隨之增多。有的家長每天拿錢給孩子打電子遊戲,少則幾元,多則幾十元。小孩手中的零錢數額越來越大,某些男孩還產生了攀比心理,誰的零錢數額大,誰就是“大王”,於是無錢者就硬纏著家長要。如果這麼小的男孩就對金錢有強烈的占有欲,那麼他們勢必會興趣轉移,而常常想著要錢,摸大人口袋,這對男孩的成長極為不利,甚至可能導致男孩走上犯罪道路。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周圍金錢觀錯誤,跟風、追求高消費的男孩比比皆是。

李昂剛下班,兒子就貼了上來,“老爸,給我買個折疊的手機吧?”

李昂有點吃驚:“你的手機不是去年新買的嗎?”

兒子撇嘴道:“老土了吧您,現在的直板手機誰還敢拿出來啊?今年最流行翻蓋能拍照的。”

李昂的兒子今年才16歲,穿的用的卻樣樣講究名牌。若父母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賭氣不吃飯,不上學,也不和父母說話。

這樣的情景相信很多高中生家長都或多或少地經曆過。家長們無奈歎息之餘,可能都會感慨,男孩越大越能花錢了,而且他們花錢不心疼的勁頭完全可以用一擲千金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