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自古紈絝少偉男(2)(3 / 3)

對男孩的攀比心理進行及時疏導

如今,在男孩中出現攀比心理早已經屢見不鮮。孩子們用來攀比的錢,一般都是家長提供的。即便是男孩通過自己的勞動,將掙來的錢都用在穿戴上來顯示自己的闊氣,這顯然也是受到了家長價值觀念的影響。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家長要負全責。

攀比隱藏著的是一種競爭、好勝的心理成分。男孩在年齡小的時候,缺乏判斷是非的標準和自製能力,隻要別人有的他也一定要得到。作為家長如果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攀比欲望,那隻會助長男孩的虛榮心。因此當家長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攀比的苗頭時,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

現在的中學生裏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穿衣標準:腳上穿的是阿迪、衣服一定是耐克、腰帶選擇鱷魚。而一雙貨真價實的新款阿迪達斯運動鞋,價格通常是在800~1000元。為了杜絕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學校也都主張學生平時穿校服。但是,學生之間那種“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檔”的奢侈之風彌漫著校園。

有位同學就這樣講道:“學校平時要求我們穿校服,所以隻有穿一雙比較高檔的鞋子才能顯示出我的個性。班上的同學對鞋子都很講究,誰穿上名牌,誰穿上新款,馬上就會成為班上談論的話題。我們班上40多個同學,大家幾乎都有耐克、阿迪等名牌鞋子,有的甚至都有四五雙。如果有誰不穿名牌,就會覺得很沒有麵子。”

男孩的這種攀比心理,有時是因為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裏掙來的,並對父母給予的錢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父母因為男孩是全家的寶,所以男孩要什麼就給買什麼。無形中使男孩變得花錢大手大腳,一點也不知道節約。男孩不知道錢怎麼來的,覺得來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亂花錢的行為就會根深蒂固。

誠然,現在的家庭生活條件提高了,在家庭條件可以允許的範圍內,家長給孩子在物質上以最好的供應,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攀比就沒有必要了。有的父母本身就喜歡把金錢、名車、豪宅看做是成功與否的標準,而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他的辨別能力很差,他的價值觀也是取決於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日常的言行舉止和價值取向都對他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家長應該首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正確引導他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孩子完全可以穿名牌。如果家庭的條件不允許,絕對要對孩子的攀比行為加以幹涉,以免產生不良後果。

“男孩窮著養,女孩富著養”,不能片麵地理解“窮”與“富”的概念。窮與富的內涵,是對於不同性別的孩子進行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內容上有所側重,因此富與窮包含著不同於金錢的意義。窮養男,是對我們自身期望的一種投資,是對男孩的人生決策、職業發展有關的投資。“窮”養出應對人生的能力和本事,“窮”養出他的積極、主見、雄心、理智、自我依靠。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大兒子20歲時去歐洲旅行,一個多月的時間他把自己所帶的路費差不多花光了,臨行前他遇到了一匹非常好的馬,正好它的主人要賣掉它。他太愛這匹馬了,就把自己最後的一點路費拿出來買下了這匹馬。然後他打電報讓父親寄點路費讓他回家。羅斯福給他回了一封電報說:“你和你的馬遊泳回來吧!”兒子隻好又賣掉了馬。羅斯福反對男孩依靠父母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羅斯福總統訓練男孩獨立的方法則可以稱為“窮養”。羅斯福貴為總統卻不肯為兒子出路費,中國現今的大中城市卻出現了一批批的“啃老族”。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這種教育方式和羅斯福的教子方式大相徑庭。“啃老族”的出現讓我們不禁想到中國的那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富不過三代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意義呢?中國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給出了答案。

王永慶常常用“富不過三代”自勉,也用其教育子女。

他認為“富不過三代”是因為後代不能繼續吃苦,缺乏危機感,而且過分追求享樂,把前人的家業都揮霍掉了。王永慶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認為:

第一代人,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踏踏實實,克服一切困難,最後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雖然沒有經曆創業的艱辛,但深受父輩的影響,還能夠勤於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來,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經大大降低了。

第三代人,創業的艱辛,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他們沒吃過苦,也不知道什麼是吃苦,認為今天得到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因而隨意揮霍,不知珍惜,長久下去,自然家境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