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要警惕自己的男孩是否有類似這樣的跡象。王子病雖說是一種對流行的追捧,如果火候太大也會過猶不及。所以父母應該想辦法避免男孩有這樣的發展傾向,避免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生活條件創造得太精致,多給男孩講一些艱苦創業的事例。
據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大約6%的男孩在上中小學,甚至進幼兒園時,就會出現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後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
所謂“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為上某種程度的女孩化,表現也因人而異,不盡相同。其中較典型的“娘娘腔”有:說話愛發嗲,走路踩“碎步”,舉手投足動作忸怩,愛跟女孩子玩等。一般來說,“娘娘腔”並不一定會像有些人想當然的那樣可能會有同性戀傾向,但卻可能給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帶來某種程度的負麵影響。
曾經有一位網友寫過這樣的一篇帖子,或許會給我們一些警示:
“我的外表和身材跟女的一模一樣,走路也是,從小到大都被別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類的,身邊沒有一個朋友,也沒人願意和我交朋友。到現在畢業了,盡管我很努力地改變自己,把自己打扮得Man點,雖然動作是改變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卻改變不了。現在出來工作了,天天都有一些老女人在背後議論我。我很煩,很鬱悶,很不開心。我恨她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又不是我想這樣的。我天生外貌就這樣,那你叫我怎麼辦?所以我很痛恨她們,她們說我的時候我也會還擊她們,罵她們死老太婆……為什麼我的命運這麼慘,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樣過正常的生活,為什麼我的父母要把生我成這樣。”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麵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父母搭建的溫柔陷阱。長輩的過度關照和溫柔軟化了孩子成長應有的個性和棱角。有些父母喜歡把男孩當女孩養,紮小辮,帶小花帽,穿裙子。此外,許多孩子都是在母親、奶奶和姥姥的懷抱中度過學齡前時光,等到上了幼兒園、小學也都以女性老師為多,這種從女性懷抱中走出來的孩子,大都不自覺地以女性形象規範自己,性格做派也在潛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攏……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尊重他們的性別特質實際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種延伸。盧梭說得好:“在女人身上培養男人的特性,而忽視女人固有的素質,很明顯對女人是有害的。”其實對男孩來說也一樣。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教育他們也需要不同的規則和技巧。
在我們身邊,如果一個人性別界限模糊,不符合傳統規範的個體,會受到歧視。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如果把這一觀點用在教育上,那麼,它指的就是要按照男孩女孩的自然差異進行教育。通過性別定位、性別差異、性教育等培養孩子性別意識的覺醒。教育男孩就是要使男孩自然健康地發展,就是要尊重男孩成長的步調,根據男性的生理、心理有所側重地挖掘男孩的潛能,進行與女孩不同的訓練。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地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呢?
1.給男孩創造一個良好的性別環境
要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家長首先要做好性別榜樣。一般來說,父母是男孩性別的啟蒙老師。男孩都是通過父母認識自己性別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但正確的性別角色,那麼很自然的,男孩就會接受父親的影響並認同父親,女孩則會認同並模仿母親。
2.明確他的男性性別特征
可以在取名、著裝、生活用品的選擇上進行規範,以便日後讓男孩形成正確的性取向。在男孩稍微長大一些,能聽懂言語的時候,家長應將性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著裝、修整發型和玩具選擇等方麵要有明確的性別區分。還可通過書報、畫冊、影視、故事等去引導男孩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使男孩對生殖產生一種自然的認識。從而使男孩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學會結合大自然,熱愛人類,認識生命的本質,是男孩的性認知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完成。
3.讓男孩自由探索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進行健康性教育的開端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選擇恰當時機,如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讓男孩認識自己的身體,尤其是要男孩認識到生殖器官與人體其他器官一樣,並不神秘。而且父母還要引導男孩保持身體的清潔,讓男孩從小就養成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
4.讓男孩喜歡自己的性別
“媽媽,我也要留長頭發,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兒子是否表達過這樣的願望?這絕不是一句戲言,而是有著深刻的根源存在。男孩的性別與父母的希望相反,對男孩實行相反性別撫養和反性別角色教育和要求,男孩會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變自己的性別認同,學習異性行為。
如果一個男孩的父母特別希望要一個女孩並在男孩麵前有意無意地表達出了這種願望,那麼男孩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是個女孩,久而久之,就會厭惡自己的性別。如果對這種現象不及時糾正,這些男孩就會發生性別認同混亂的現象,這使他們非常痛苦,常常覺得自己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