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在地上打著滾,哭得傷心欲絕,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於是,全家人帶上照明工具,“傾巢”出動,沿著回來的路進行了“拉網式”的搜索。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都快午夜12點了,還是沒有見到糖果的蹤影。媽媽看到因絕望而哭得傷心欲絕的皮皮,終於硬著頭皮敲開了朋友家的門……
生活中,像皮皮這樣的男孩隨處可見,他們做事情時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想怎樣就怎樣,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分是非,固執己見,明知自己不對還要繼續做下去。任性的男孩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他人,如不吃飯、大哭大鬧、摔打東西、自殺、離家出走等。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警告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如果我們無視這種警告,一意孤行地認為隻要盡力把男孩的生活道路鋪得平平順順的,就能保證男孩幸福健康地成長,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勢必會影響男孩在各個方麵的發展,讓男孩失去競爭力,甚至使男孩養成各種不良性格。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說過:“幼兒時期是成長中的最主要時期。”現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但由於許多父母缺乏家庭教育方麵的知識,存在著兩種極端表現,一是對男孩的管教過嚴,給孩子定下許多清規戒律,這也不許幹,那也不許幹,把孩子的手腳束縛得緊緊的;一種是教育過寬,對孩子的要求,不管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一律滿足,結果導致男孩放任自流,為所欲為。
不要讓男孩坐享其成
都說智商、情商和財商是綜合能力的三駕馬車,智商已經被眾多的教育家們說“爛”了,情商在教育界正當紅。論資排輩,財商還要算是新事物,有遠見的家長們正在慢慢接受它。
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更不想孩子的一輩子都由家長來埋單——那樣的男孩永遠不知道成功的滋味。男孩有所成就,比家長自己有成就更令人高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培養男孩的理財意識是大勢所趨,會理財的人,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生活得很好,而不會理財的人,不管掙了多少錢都不能提高生活質量。
金錢是社會的通行證之一,人們拿它來衡量不同的創造,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創造,才能有財富。沒有創造,就隻能受窮了。所以,財富教育的第一課,仍然是勤勞。有這樣一個故事,父母可以和男孩分享:
小克萊門斯的老師瑪麗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每次上課之前,她都要領著孩子們進行祈禱。有一天,瑪麗老師給男孩們講解《聖經》,當講到“祈禱,就會獲得一切”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忍不住站了起來,他問道:“如果我祈禱上帝,他會給我想要的東西嗎?”“是的,隻要你願意虔誠地祈禱,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小克萊門斯當時的夢想是得到一塊很大很大的麵包,因為他從來沒有吃過那樣誘人的麵包。而他的同桌,一個金頭發的小姑娘每天都會帶著一塊這麼誘人的麵包來到學校。她常常問小克萊門斯要不要嚐一口,小克萊門斯每次都堅定地搖頭,但他的心是痛苦的。
放學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對小姑娘說:“明天我也會有一塊大麵包。”回到家後,小克萊門斯關起門,無比虔誠地進行祈禱。然而,第二天起床後,當他把手伸進書包的時候,除了一本破舊的課本,什麼也沒有發現。他決定每天晚上堅持祈禱,一定要等到麵包降臨。
後來,金頭發的小姑娘笑著問小克萊門斯:“你的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已經無法繼續自己的祈禱了。他告訴小姑娘,上帝也許根本就沒有看見自己在進行多麼虔誠的祈禱,因為,每天肯定有無數的男孩都進行著這樣的祈禱,而上帝隻有一個,他怎麼會忙得過來?
聽到朋友的坦白,小姑娘說出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這句話對任何祈禱者都適用:
“原來祈禱的人都是為了一塊麵包,但一塊麵包用幾個硬幣就可以買到,人們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去祈禱,而不是去賺錢買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決定不再祈禱。他理解了小姑娘的話中的含義——隻有通過實際的工作,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祈禱永遠隻能讓你停留在等待中。“我不要再為一件卑微的小東西祈禱了。”小克萊門斯開始了新的道路。
小克萊門斯長大成人,當他用“馬克·吐溫”的筆名發表作品的時候,他已經是勤奮而且多產的作家了。他再沒有祈禱,因為在無數個艱難的日子中,他都記著:隻有自己通過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收獲才是最真實的。也隻有勤奮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美國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父母會讓男孩從小就樹立自立精神,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體驗打工。美國前總統裏根的兒子,就不靠父親的權利來為自己安排舒適的工作,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