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自古紈絝少偉男(1)(2 / 3)

溺愛是男孩成長的大敵

疼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如果疼愛得過了頭,那就變成溺愛了。

教育男孩,最忌諱的就是溺愛。一個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男孩,別指望他將來會有出息。對男孩的愛,隻能放在心裏,表現出來的,該狠還是要狠一點。要舍得讓男孩吃一點苦頭,不要對男孩的要求全部給予滿足。以男孩為中心,一味地溺愛,是不利於男孩身心健康的,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一對夫婦中年得子,對兒子是百般疼愛,什麼都依著他,他要什麼就給什麼。兒子是個比較內向的男孩,平時不愛和人交往,學習成績也是普普通通。高中畢業之後,兒子沒有考上大學,父母就將他送入了一所私立大學讀書。就在兒子讀書期間,夫妻兩個人每兩個星期都要到兒子的學校去看望他,生怕他有什麼不適應。

大學畢業之後,父母並不鼓勵兒子主動去找工作,他們對兒子說:你是大學畢業生,可以找一份好點的工作,意思是不讓兒子出去受苦受累。於是兒子也很心安理得地在家裏過了兩年,但是什麼工作都沒有找到。後來父親不得已幫兒子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兒子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回來了,說是不適應,而這一回來,就在家裏待了4年,這4年中不出家門一步。

看到兒子這樣,做父母的盡管十分擔心,還是一味地由著他,但是老兩口年紀一把,這麼下去,兒子以後怎麼辦呢?父親為此漸漸變得不愛說話了,心中的壓抑堆積了起來,最後得了憂鬱症。父親住院了,兒子也不去看望,而母親不得不在照顧了丈夫之後又回家給兒子做飯。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說,兒子能走到今天,都是父母溺愛的結果。這樣的男孩,如此自閉、冷漠、寡情、無能,幾乎是等於一個廢人,更談不上什麼男子漢了。這是孩子的悲劇,更是父母的悲哀。

一般來說,在家庭當中,家長溺愛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其一,對男孩給予“特殊待遇”,使男孩滋生優越感

有很多家長依然抱著“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放,或者由於男孩是家裏的獨生子等原因,在家裏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都會受到特殊照顧。這樣的男孩必然是“恃寵而驕”,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其二,對男孩的各種要求“無條件滿足”

有的父母對男孩的各種要求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兒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覺得“再窮不能窮孩子”,即便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男孩的無理要求。這樣長大的男孩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而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其三,對男孩過分保護

有的父母為了男孩的“絕對安全”,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變成了兒子的“小尾巴”,步步緊跟,含在嘴裏怕化了,吐出來怕飛走。這樣養成的男孩一定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或者是在家裏橫行霸道,到外麵膽小如鼠,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

其四,袒護男孩所犯的錯誤,成為“護犢子”

當男孩犯了錯誤的時候,媽媽總是視而不見,反而說:“不要管得太嚴,孩子還小呢。”有時候爺爺奶奶還會站出來說話:“不要教得太急,他長大之後自然會好的。”這樣環境裏長大的男孩沒有是非觀念,長大之後很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

為了男孩的健康成長,家長要給予他充分的愛,但是不可以一味地遷就兒子,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會出現很多問題:缺少遠大的理想,缺少是非的觀念,缺少良好的習慣,缺少挫折教育,等等,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孩子經受我們已受過的那些磨難了。”

“現在條件好多了,隻有一個孩子,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他吃苦受累。”

“算了,他還是個孩子。”

家長的這些童年經曆為他們對男孩的溺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和依據。正是出於這種心理,溺愛子女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

家長對男孩沒有要求,一味地遷就,百依百順,滿足男孩的一切要求,唯恐他不高興。男孩是全家的中心,三千寵愛在一身。在這種家庭中,家長是孩子的奴隸,絕無任何威信可言。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男孩往往成為唯我獨尊、任性、為所欲為的人。

冬天的一個晚上,媽媽帶著4歲的皮皮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皮皮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裏的糖果不見了。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的家裏沒有這樣的糖果。發現糖果沒有了之後,皮皮著急地哭了起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並且給他承諾,第二天一早就去給他買同樣的糖果和他喜歡的玩具。但是,皮皮沒有絲毫的妥協:“我要!我要!我現在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