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環境越來越優裕的今天,如何讓男孩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麵對困難不覺難”的素質,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做父母的要為孩子長遠著想,就要讓他在幼年的時候學會承受挫折,接受懲罰,經曆磨難。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會感激父母贈予的這份人生財富。
窮人的孩子為何當家早
香港地區前特首曾蔭權在中學畢業之後考上了香港大學,但是他家境貧窮,拿不出學費來供他上學。無奈之下,他隻好放棄去香港大學讀書,到一家藥品公司當推銷員,小小年紀就嚐盡了人生的苦辣。幾年之後他考上了公務員,由政府送到哈佛大學深造,攻讀博士學位。後來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從一位推銷員到成為一名行政區的特首,這中間需要多少努力才能達到?可想而知,任何一個胸懷大誌的人都沒有必要去做推銷員,可能年輕的曾蔭權也是這樣想的,但是誰叫他老爸是個窮警察呢?如果不做推銷員就沒有飯吃了。在當時的處境之下,還能做什麼呢?
也許,這就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的道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相信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強。正因為家境貧窮,他們才會不斷地拚搏努力,除了這一條路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這樣的環境迫使他們學會了自強。
當然,窮的含義並不隻是家庭經濟這一個方麵。貧困的意義很廣,陷入了困境,都算得上是一種貧困。常言道:“自古英雄出貧賤,紈絝子弟少偉男。”因為在順境中的人容易受到迷惑,他們往往會貪圖享受,不思進取,不知道苦難為何物,所以沒有誌向。沒有進取心的人,又怎麼會有成就呢?而身處逆境中的人則不同,他們飽受磨難,一次次與命運和苦難做鬥爭。人如果沒有動力就不知道奮進,這正是處於順境中的人所不具備的。
現在的社會,工業化、數字化、信息化的進程過快,導致現在的青少年心智成熟較緩慢。也可以說是由於經濟基礎決定了孩子的心智成熟緩慢。美國的專家做過這方麵的研究:20年前美國的青少年心智成熟是在15歲,而現在美國的青少年要到25歲至30歲心智才成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倒退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工業化的進程太快,孩子的物質條件太優越,動手機會和實踐能力都大大減少了。而窮人家的孩子則不是,他們的生活壓力大,要做很多家務勞動和其他事情。所以越是富裕的地區,孩子的心智成熟越慢。
在瑞士,父母為了孩子不成為見風使舵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在她初中畢業的時候就會來到一家有教養的家庭當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麵培養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麵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在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孩子通常會到另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德國的家長從來都不會包辦代替孩子的事。那裏的孩子到了14歲之後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麵是培養了孩子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和安逸同樣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一個可以培育信念,一個隻能播種平庸。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者赫胥黎說:“人在早年遭受幾次挫折實際上有極大的好處。”
古人常講:“少年得誌大不幸。”從少年到青年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裏一帆風順,那麼長大後,一旦遭遇挫折,心理就未必能承受得住。如果在這個時期經曆一些挫折,那麼長大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失敗,都不會被打倒。
四十得子的一對農民夫婦對兒子非常寵愛,兒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小便愛發脾氣,做事卻毛毛躁躁。
兒子上學了,從來也不知道愛惜衣服,回家時不是弄髒了衣服,便是把書包忘在田裏,回家後就隻知道哭鼻子。母親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後,也沒有辦法。
一天,父親拿著鐵鍬,在兒子回家的必經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獨木橋。孩子回家時,走到橋邊,不知所措。田野裏沒有人,隻有風從樹林中吹過,孩子想哭,卻不知道哭給誰聽。沒有後路,孩子隻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橋,他膽戰心驚地走過一座座獨木橋後,學會了認真對待小橋。
回家後,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訴父母今天的經曆。母親不理解。父親解釋說:“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當然不會注意腳下,現在路途艱險,他自然會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孩子因為走過了一條艱難的路而變得認真起來。人生就是一條大路,如果我們的路途太平坦,那麼不免會左顧右盼,忘了注意腳下的路,如果有挫折在腳下,那麼孩子們會因挫折而變得堅強、成熟起來。
心理學家常常會接待這樣的母親,她們被自己的孩子傷透了心。心理學家發現,這些母親的共同之處是,如果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母親們便不會再給孩子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母親們就不再讓孩子走近洗碗池。這樣的孩子永遠也學不會係鞋帶,學不會洗碗時不要讓水濺到身上。他們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繞開,他們沒有學會克服困難。有時候,父母們真的需要咬咬牙,放手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男孩在成長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絕對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