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末,一家三口逛商店,男孩看中了一個玩具槍,非要買,爸爸不給買,男孩就開始哭鬧,爸爸給他講道理講不通,男孩就躺在地上哭鬧不起來。於是媽媽趕緊過來哄,爸爸氣得要打,媽媽心疼得馬上要給男孩買,爸爸不同意,於是夫妻二人吵了起來。結果男孩沒管好,夫妻倆倒弄了一肚子氣。
可見,父母對男孩的態度不一致,不僅會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會影響到父母在男孩心目中的威信。
另外,有老人的家庭或是老人帶男孩的家庭,最容易出現老人袒護男孩的情況,老人常常阻撓男孩的父母管教男孩,這也許是“隔代親”的緣故,這就造成了兩輩人在男孩教育問題上的不一致。
實際上,老人慣男孩,父母也是有責任的,這是因為老人和男孩的父母之間缺乏溝通所致。如果從男孩小的時候父母與老人就都很關心男孩,經常探討教育方法,也不至於使老人一味地嬌寵男孩。等到男孩長大了,出現了一些毛病,才發現老人帶男孩的方法不當,這就說明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對老人的教育方式是不夠關心的。
如果真的出現老人太慣著男孩的情況,男孩的父母就要與老人溝通,講清道理,耐心開導,使老人心悅誠服,同心協力把男孩教育好。
一般來說,老人與男孩的父母發生分歧,有幾種情況:一是老人的舊思想太多,給男孩施加不好的影響,如教男孩撒謊、罵人等;二是老人的教育方式不當,如無止境地滿足男孩的一切要求;三是老人分擔的家務重,對男孩撒手不管。具體事情應具體分析,然後耐心幫助。幫助老人要講究方法,避免出現婆媳或丈母娘與女婿不和的局麵。
和諧的家庭環境往往形成和諧的人格,而殘缺的家庭環境往往形成偏執的人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的角色性格都應發揮其本來的教育影響力。一方的缺失或一方的疏忽都會破壞家庭教育環境的完整與和諧。單親家庭對男孩教育的困難之一就是這種和諧性喪失帶來的。父親或母親要發揮另一方的角色性格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雙方家庭中若有一方因為工作關係或認識問題不能使自己所擔負的角色性格發揮應有的影響,則亦有可能造成和諧性的缺失。
父母雙方都對男孩負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這是一個常識。父母雙方也都對男孩施加各自特殊的教育影響,一味地把男孩趕到母親或父母身邊的做法隱藏著很大的教育危險性。父母都應該擔負起自己應有的教育責任。
夫妻之間一定要注意維護彼此的威信,絕不能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而故意貶低另一方。即使是一方對男孩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能自己單方麵出麵更正,而是應該與對方交換意見,由他自己出麵更正。這樣,既有利於男孩改正錯誤,也有利於維護父母的威信。
如果父母教育男孩時,總是出現矛盾,母親這樣說,父親那樣說,男孩就無所適從。男孩分不清誰是對的,不知道應該聽誰的,幹脆誰的也不聽,也就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自己所做的錯事。
如果父母教育男孩態度不一致,就會影響男孩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在有心理問題的兒童中,父母采用“態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明顯高於正常兒童父母所采取該教育方式的比例,所以父母要在子女教育中扮演好角色,並不是說兩者的角色不能一樣。相反,父母也好,祖父母也好,教育態度必須步調一致,互相合作,否則就是無效的。
所以,父母雙方教育男孩的態度要一致,要嚴都嚴,不該嚴,就都不嚴。需要嚴的時候嚴得起來,需要慈的時候能真正有慈。每位父母都應該是有嚴有慈,集嚴慈於一身。
別忽視家庭環境對男孩的影響
過去,中國人很講究門第,婚姻也求門當戶對,除了經濟和政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子女成長環境的考慮。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客觀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環境對男孩的成長至關重要。
在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候,男孩成長的環境與父母的環境是迥然不同的。然而,父母往往習慣於以自己的兒童時代作為榜樣,全然不知其中許多方麵業已過時,老一套標準已經不再適用。男孩也認為,父母的舊傳統再也不能給他提供合適的行動指南了。因此,父母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跟上時代的潮流。
家庭教育是靠優良的環境條件對男孩進行熏陶,通過耳濡目染,使男孩擁有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質,因此家庭教育不同於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也不拘泥於知識性和專業性的學習,更多的是對男孩情商和人格的塑造。這也是“家庭”和“學校”的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