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了皺眉頭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模仿祭祀、打躬作揖、進退朝堂的禮儀。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遷”的故事雖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但是它揭示出的教育環境對教育結果有著密切關係這一道理,至今仍然適用!
天下的父母大多愛護自己的子女,這已經成為人人接受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實際上許多父母無形中對子女進行了精神虐待,隻是他們自己全然不知罷了。美國的一些精神病學者和兒科醫生認為,父母在無意中對子女進行的精神虐待可歸納為三種:
一是故作冷漠。有些父母為了嚴格要求男孩,故意喜怒不形於色,還有些父母為了讓男孩學會獨立自主,對他們的一切故意裝作不聞不問。
殊不知,父母這樣做不但沒有幫助男孩更好成長,反而使男孩失去安全感,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而漸漸疏遠,甚至不再對他們敞開心扉。
二是誇大指責。當男孩犯了錯誤,有些父母習慣用“總是”“從來不”之類的字眼去批評男孩,甚至誇大男孩的錯誤,否定男孩的過去。比如指責男孩缺少責任感,不主動認錯等。還有些父母由於望子成龍心切,習慣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男孩。有時,一些男孩做的事情和取得的成績已經很了不起了,但他們的父母用成人的眼光一衡量,就變得無足輕重、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了。這樣做給男孩帶來的精神刺激是可想而知的。其後果可能會挫傷男孩進取向上的積極性,促使他養成膽小怕事、自卑無能的性格。
三是愛的束縛:有些父母出自對男孩的愛,常用威脅恐嚇的辦法來束縛他,欲使他變得聽話。如果父母利用男孩對自己的信任,就讓他終日神經緊張、提心吊膽,這就是殘酷的精神虐待!
生活在精神虐待中的男孩,怎麼可能快樂健康地成長呢?環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給男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力量,環境是立體化的、從頭到尾的“三維教材”。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改變不同的體色,男孩在不同的環境中會形成不同的個性。
那麼父母該如何給男孩建設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呢?
(1)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男孩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既不要嬌寵溺愛,也不要冷落他。父母和孩子應做到互相關愛,互相支持和鼓勵,遇事和孩子溝通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父母要多讚美孩子良好的行為表現,運用禮貌語言和幽默,有助於提高男孩的自信心和品質的培養;可以經常開朗誦會、故事會、運動會,表演各種節目,還可請親戚、朋友、小夥伴來家裏玩,盡情享受親情和友情,這些都對男孩的人際關係培養有益。
(2)良好智力開發環境。父母可以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準備好小書桌、小書櫃、玩具櫃、地圖、地球儀等工具,多方麵促進孩子的智商。生活環境要整潔優美,男孩的生活環境要有色彩鮮豔的圖案、美麗的風景畫、優美的書法作品,“好孩子表揚榜”對男孩有積極的鼓勵作用,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好的環境,以增強孩子的積極進取心。當然,男孩還需要有一個鍛煉身體的環境,如在房間的一角或陽台上吊上一個小沙包讓男孩鍛煉。
(3)良好的意誌培養環境。父母可以和男孩一起製定良好的作息時間,如起床時間、鍛煉時間、就餐時間、學習時間、遊戲時間等,製定作息時間表有利於男孩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男孩養成按時吃飯、洗漱、排便、睡眠、勞動、看電視的習慣,父母就不用催促、提醒,既培養男孩的責任感和堅持力,也讓自己更省心。男孩看電視或者進行其他娛樂項目,父母可以陪著男孩一起看或玩,盡量選擇適合兒童的電視節目和娛樂項目,並且要把握好時間。這樣男孩就不會整天沉迷電視和遊戲,學習也會更專心致誌。3歲以前的男孩每天可以看電視10分鍾為宜,3歲以後每天可以看電視20~30分鍾。
總之,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不是書呆子,要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讓男孩擁有更多創造的自由,激發男孩的創造力和學習欲望,讓男孩自己渴望成龍,這樣男孩才能自覺求知,最終真正成長為一個出色的男人。